★同时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七届“文津奖”双料大奖。中国探月国家队科普大讲堂,知识高度100%,系统性满分。 ★中国探月官方团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全过程,完整梳理中国探月工程所有里程碑事件。详细介绍了月球车从发射、降落到巡视月背的全部细节。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再到未来的太空计划,都涵盖在内。 ★内容权威,知识点密集,内容好读。“玉兔”在月背如何“睡觉”“行走”“吃饭”?月球车由哪些部分构成?一本书搞懂“绕落回”航天知识,干货内容满满。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月球车司机亲自讲述,历时两年,改稿近百次,逐步降低阅读障碍,从1万张图片中挑选素材,公开大量高清照片。 ★两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共同审定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科学家叶培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内容简介 中国探月国家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你讲述人类登陆月球背面的全部过程,以及操控月球车的幕后故事。 月球背面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月球车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前沿科技?如何在地球上与月球背面建立通信?“嫦娥四号”沿什么路线飞到月球背面?着陆点该怎么选?如何在地球上操作月球背上的月球车?“玉兔”在月背如何“睡觉”“行走”“吃饭”?月球坑中隐藏着哪些神秘物质?满满都是细节。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月球车工作原理、地外天体遥操作技术到驾驶员的修炼过程,从“鹊桥”中继星的发射定点到月球背面着陆点选择,从一波三折的降落过程到“南征北战”一次次月面涉险探测,一项国JIA级的伟大工程正逐步在我们眼前展开,壮观的月球景观、月球车的神秘冒险之旅、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将由近百张高清图片一一见证。 作者简介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分析计算、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 自1996年3月成立以来,先后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4次无人飞行、3次载人飞行、4次交会对接以及空间实验室任务;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和“嫦娥三号”软着陆巡视勘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了“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飞行控制任务。今后,中心还将承担“嫦娥”三期月面采样返回任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以及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行控制工作。 目 录 导言 第1 章 飞向月球:为“玉兔”探路的“嫦娥” 一、“嫦娥一号”:飞出地球母亲的怀抱 我国颗探月卫星的诞生 起飞,进入停泊轨道 飞翔在地月之间 被月球抓住了 月面终现真容 迎接月食挑战 受控撞月 二、“嫦娥二号”:从月球走向深空 奔月直通车 首张7 米分辨率的全月图 为“嫦娥三号”铺路 孤独的旅程 “嫦娥”与“战神”的约会 三、“嫦娥三号”:踏上“广寒宫” 7500 牛推力无级变速 着陆虹湾 月球上的步 定格114.8 米 第2 章 月面开车:驾驶员的修炼 一、“玉兔”操作说明书 8 个分系统 六只眼睛 4 位“科学家” 一个机械臂 二、打造遥操作控制平台 “玉兔”工作日程表 “玉兔”眼中的世界 为“玉兔”指路 “强大脑” 打造一只“虚拟兔” 想不想亲手开一开月球车 三、神秘的内场 法宝一:模拟月壤 法宝二:模拟失重环境 法宝三:模拟光照 法宝四:精密定位定姿系统 第3章 通往月之暗面:登月准备 一、定了,去月背 两个着陆区 二、地月信使“鹊桥”中继星 “鹊桥”建在哪里比较好 如何飞往Halo 轨道 精确捕获Halo 轨道 0.1°的偏差也不允许 光压影响也不能忽略 三、首个环绕月球的微卫星 紧急抢救 完美合影 后的使命 第4章 登陆月背:惊心动魄72 小时 一、不平凡的登月之路 意外发生 轨道重构 精确瞄准落点 二、惊心动魄72 小时 环月降轨 倒计时6 小时 三、月面释放 所有可能都想到了吗 突如其来的多径效应 向左还是向右 A 点成像 四、“嫦娥”登台表演 长袖善舞 首张月背全景图 五、“两器互拍” 路径策略 随机应变,省出6 小时 在D' 点的拍摄 “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第5章 月背征途:“玉兔二号”驾驶日记 次休眠 在月球上种棉花 有惊无险的唤醒 月背到底有多冷 突破114.8 米 全球月球摄影师 月背导航员 疯狂的石头 优美地转个圈 在月面蹭“Wi-Fi” 安全驾驶9 条原则 次探坑 放飞自我的“兔子” “赖床”的玉兔 车辙中隐藏的秘密 短暂“失联” “玉兔”终于按时起床了 月面上的摄影技巧 “科目二”考试 发现彩色神秘物质 神秘物质初探 再探神秘物质 遥望月球上的“泰山” 月背“走钢丝” 突破322 天的世界纪录 “鹊桥”的月夜时光 “南征北战” 初会小石块 再会小石块 三会小石块 “玉兔二号”1 周岁了 战略大转移 月面“凌波微步” 精准“休眠”,受控唤醒 再次揭秘神秘物质 月面上的“搓板路” 突破500米,工作600 天 关键一步 一波三折遇“龙潭” 结 语 后续深空探测任务 后 记 《月背征途》编写组名单 探月工程大事记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 中国的航天事业几十年来从无到有,从第YI颗人造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走向深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宇宙,开发宇宙。希望本书的读者们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中国的年轻一代必将为航天事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科学家 叶培建: “嫦娥”工程一步一个脚印,为中国航天探索浩瀚宇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几代航天人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的结果。这本书是探月人的成长纪念册,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年青人投身航天事业,去探索星辰大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 太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探月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工程实践和科学探测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需要把这些宝贵的历史瞬间记录下来,教育并启迪后人,《月背征途》这本书开了一个好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月背征途》犹如一幅画卷,全景展现了“嫦娥”工程的精彩瞬间。通过普及科学知识,讲述了探索月球背面的奥秘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值得每一位航天关注者阅读,收藏。 在线试读 导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 李剑) 离2007 年“嫦娥一号”发射已经过去13 年了,真正促使我们写这本书的却是“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是一个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时刻。作为10 多年探月历程的亲历者,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把这10 多年的历程写出来。记得一位航天老专家曾经对我说,要把航天飞控由技术变成“艺术”。他所说的“艺术”是指要把航天器的飞行控制工作做得出神入化,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艺术”变成文学,让更多的人走近中国航天飞控团队,了解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的探月计划在2000 年写入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按照“绕、落、回”的“三步走”战略实施。“绕”的目标是发射环月探测器,对地月转移轨道设计及月球捕获控制技术进行验证,同时对月球表面进行拍照详查,为后续降落月面做好准备。“落”的目标是使用着陆器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释放月球车,进行月球表面遥操作和巡视勘测。“回”的目标是采集月壤样品,并带回地球。这三个阶段逐级递升,难度也越来越大。 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航天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回收着陆和科学应用系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测器飞行控制工作,是这项复杂航天任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后,后续全部飞行过程和科学探测工作都要靠飞行控制来完成。有些深空飞控任务要持续数年甚至数年,所以航天专家们常常会说“成功在飞控,关键在飞控”。 控制航天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月球轨道是完成月球探测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需要把探测器精准地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当然,为关键的是月球捕获和动力下降控制,在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还要完成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地转移等更为复杂的控制。这给飞控中心的轨道计算和轨道控制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仅要完成高精度的轨道确定工作,还要设计出省燃料、为安全的轨道,为确保发生故障情况下仍能够完成飞控任务,在准备正常控制方案的同时,飞控中心的轨道专家们还要准备多种预案,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完成轨道重构和应急控制。 本书的章,对“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的飞控任务进行了简要回顾。从2007年的“嫦娥一号”,到2010年的“嫦娥二号”,地面飞控人员控制卫星绕月飞行720 天、8489 圈,获取了2800 余圈高清月球表面图像,为后续月面着陆做好了准备。2013 年的“嫦娥三号”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着陆器采用了研制的7500 牛变推力发动机,一次制动就能够进入环月轨道,这给飞行控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风险。月面遥操作也给地面控制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然,由于月面复杂环境的影响,“玉兔一号”在月面只行走了114.8 米,这给飞控人员留下了很大的遗憾,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努力,一直在寻找下一次机会。 月球车驾驶员是飞控中心一个很特别的飞控岗位,本书通过长达一年多的跟踪,收集了大量他们在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月球车中的经历和体会,力图通过他们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月面驾驶这一特殊任务和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特殊技能。我们用“月面开车:驾驶员的修炼”一章,对月球车的构成、遥操作中主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月面科学探测的基本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飞控中心的软件系统是如何设计研制并运行的向大家做了一个简要说明。 当然,本书的重头戏还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19 年1 月3 日“嫦娥四号”代表全人类来到了月球背面。本书对月球中继卫星的发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72 小时月球背面着陆进行了全面回顾。月球中继星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关键,在2018 年5 月21 日发射后,地面飞行控制人员历时25 天,用5 次精确的轨道控制将中继星捕获在Halo 轨道上,为月球背面数据通信创造了条件。月球背面的可选着陆区域很多,为什么选择冯·卡门撞击坑?主备着陆区怎么使用?如何在中继星的支持下实现月面软着陆?书中都会给出答案。 精彩的部分应该是第5 章“玉兔二号”驾驶日记了,这一章以飞控中心月球车驾驶员的视角,使用大量拍摄的月球表面的真实影像(很多是首次发表),记录了“玉兔二号”从2019 年年初开始的第1 个月昼到第23 个月昼,在月面生存659天、行走565.9 米所经历的事件和科学探测获得的惊人发现。这里面有突破“玉兔一号”的行走纪录、探测月球表面神秘石块、发现神秘胶状物、成为人类在月球上工作久的月球车等精彩而有趣的故事。 后,我们也对中国航天未来将实施的月球永久阴影区探测任务和小行星采样返回等深空探测任务进行了展望。 “玉兔二号”至今仍然在月球背面正常工作,在驾驶员的精心呵护下,不断前行,每个月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发现和惊喜,它走出的每一步、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获取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创造人类征服太空的奇迹,我们的驾驶员们一定会用不懈的努力,让这史诗般的月背征途走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