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人体经络穴位定位、取穴以及穴位功效都做了介绍。穴位之间如何配伍?可以以治疗哪些常见疾病?采取哪种保健手法更合适?对于这些常见的问题,这本书也予以了解答。 书中骨骼图配真人图,并在图上做了标尺和图示,使取穴定位更加明了。 本书开本大,字号大,图片大,简洁清晰的页面给人视觉享受。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健康的护卫者! 刘乃刚 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 从事针灸腧穴研究、针刀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多年,对人体穴位定位、配穴祛病等居家保健疗法有很深入地研究,特别对针刀微创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疾病、肩周疾病及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和疼痛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目录: 章 超简单的快速取穴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经穴 中府 LU1 云门 LU2 天府 LU3 侠白 LU4 尺泽 LU5 孔 LU6 列缺 LU7 经渠 LU8 太渊 LU9 鱼际 LU10 少商 LU11 第三章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商阳 LI1 二间 LI2 三间 LI3 合谷 LI4 阳溪 LI5 偏历 LI6 温溜 LI7 下廉 LI8 上廉 LI9 手三里 LI10 曲池 LI11 肘髎 LI12 手五里 LI13 臂臑 LI14 肩髃 LI15 巨骨 LI16 天鼎 LI17 扶突 LI18 口禾髎 LI19 迎香 LI20 第四章 足阳明胃经经穴 承泣 ST1 四白 ST2 巨髎 ST3 地仓 ST4 大迎 ST5 颊车 ST6 下关 ST7 头维 ST8 人迎 ST9 水突 ST10 气舍 ST11 缺盆 ST12 气户 ST13 库房 ST14 屋翳 ST15 膺窗 ST16 乳中 ST17 乳根 ST18 不容 ST19 承满 ST20 梁门 ST21 关门 ST22 太乙 ST23 滑肉门 ST24 天枢 ST25 外陵 ST26 大巨 ST27 水道 ST28 归来 ST29 气冲 ST30 髀关 ST31 伏兔 ST32 阴市 ST33 梁丘 ST34 犊鼻 ST35 足三里 ST36 上巨虚 ST37 条口 ST38 下巨虚 ST39 丰隆 ST40 解溪 ST41 冲阳 ST42 陷谷 ST43 内庭 ST44 厉兑 ST45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经穴 隐白 SP1 大都 SP2 太白 SP3 公孙 SP4 商丘 SP5 三阴交 SP6 漏谷 SP7 地机 SP8 阴陵泉 SP9 血海 SP10 箕门 SP11 冲门 SP12 府舍 SP13 腹结 SP14 大横 SP15 腹哀 SP16 食窦 SP17 天溪 SP18 胸乡 SP19 周荣 SP20 大包 SP21 第六章 手少阴心经经穴 极泉 HT1 青灵 HT2 少海 HT3 灵道 HT4 通里 HT5 阴郄 HT6 神门 HT7 少府 HT8 少冲 HT9 第七章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少泽 SI1 前谷 SI2 后溪 SI3 腕骨 SI4 阳谷 SI5 养老 SI6 支正 SI7 小海 SI8 肩贞 SI9 臑俞 SI10 天宗 SI11 秉风 SI12 曲垣 SI13 肩外俞 SI14 肩中俞 SI15 天窗 SI16 天容 SI17 颧髎 SI18 听宫 SI19 第八章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睛明 BL1 攒竹 BL2 眉冲 BL3 曲差 BL4 五处 BL5 承光 BL6 通天 BL7 络却 BL8 玉枕 BL9 天柱 BL10 大杼 BL11 风门 BL12 肺俞 BL13 厥阴俞 BL14 心俞 BL15 督俞 BL16 膈俞 BL17 肝俞 BL18 胆俞 BL19 脾俞 BL20 胃俞 BL21 三焦俞 BL22 肾俞 BL23 气海俞 BL24 大肠俞 BL25 关元俞 BL26 小肠俞 BL27 膀胱俞 BL28 中膂俞 BL29 白环俞 BL30 上髎 BL31 次髎BL32 中髎 BL33 下髎 BL34 会阳 BL35 承扶 BL36 殷门 BL37 浮郄 BL38 委阳 BL39 委中 BL40 附分 BL41 魄户 BL42 膏肓 BL43 神堂 BL44 譩譆 BL45 膈关 BL46 魂门 BL47 阳纲 BL48 意舍 BL49 胃仓 BL50 肓门 BL51 志室 BL52 胞肓 BL53 秩边 BL54 合阳 BL55 承筋 BL56 承山 BL57 飞扬 BL58 跗阳 BL59 昆仑 BL60 仆参 BL61 申脉 BL62 金门 BL63 京骨 BL64 束骨 BL65 足通谷 BL66 至阴 BL67 第九章 足少阴肾经经穴 涌泉 KI1 然谷 KI2 太溪 KI3 大钟 KI4 水泉 KI5 照海 KI6 复溜 KI7 交信 KI8 筑宾 KI9 阴谷 KI10 横骨 KI11 大赫 KI12 气穴 KI13 四满 KI14 中注 KI15 肓俞 KI16 商曲 KI17 石关 KI18 阴都 KI19 腹通谷 KI20 幽门 KI21 步廊 KI22 神封 KI23 灵墟 KI24 神藏 KI25 彧中 KI26 俞府 KI27 第十章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天池 PC1 天泉 PC2 曲泽 PC3 郄门 PC4 间使 PC5 内关 PC6 大陵 PC7 劳宫 PC8 中冲 PC9 第十一章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关冲 TE1 液门 TE2 中渚 TE3 阳池 TE4 外关 TE5 支沟 TE6 会宗 TE7 三阳络 TE8 四渎 TE9 天井 TE10 清泠渊 TE11 消泺 TE12 臑会 TE13 肩髎 TE14 天髎 TE15 天牖 TE16 翳风 TE17 瘈脉 TE18 颅息 TE19 角孙 TE20 耳门 TE21 耳和髎 TE22 丝竹空TE23 第十二章 足少阳胆经经穴 瞳子髎 GB1 听会 GB2 上关 GB3 颔厌 GB4 悬颅 GB5 悬厘 GB6 曲鬓 GB7 率谷 GB8 天冲 GB9 浮白 GB10 头窍阴 GB11 完骨 GB12 本神 GB13 阳白 GB14 头临泣GB15 目窗 GB16 正营 GB17 承灵 GB18 脑空 GB19 风池 GB20 肩井 GB21 渊腋 GB22 辄筋 GB23 日月 GB24 京门 GB25 带脉 GB26 五枢 GB27 维道 GB28 居髎 GB29 环跳 GB30 风市 GB31 中渎 GB32 膝阳关 GB33 阳陵泉 GB34 阳交 GB35 外丘 GB36 光明 GB37 阳辅 GB38 悬钟 GB39 丘墟 GB40 足临泣 GB41 地五会 GB42 侠溪 GB43 足窍阴 GB44 第十三章 足厥阴肝经经穴 大敦 LR1 行间 LR2 太冲 LR3 中封 LR4 蠡沟 LR5 中都 LR6 膝关 LR7 曲泉 LR8 阴包 LR9 足五里 LR10 阴廉 LR11 急脉 LR12 章门 LR13 期门 LR14 第十四章 督脉穴 长强 GV1 腰俞 GV2 腰阳关 GV3 命门 GV4 悬枢 GV5 脊中 GV6 中枢 GV7 筋缩 GV8 至阳 GV9 灵台 GV10 神道 GV11 身柱 GV12 陶道 GV13 大椎 GV14 哑门 GV15 风府 GV16 脑户 GV17 强间 GV18 后顶 GV19 百会 GV20 前顶 GV21 囟会 GV22 上星 GV23 神庭 GV24 素髎 GV25 水沟 GV26 兑端 GV27 龈交 GV28 印堂 GV29 第十五章 任脉穴 会阴 CV1 曲骨 CV2 中极 CV3 关元 CV4 石门 CV5 气海 CV6 阴交 CV7 神阙 CV8 水分 CV9 下脘 CV10 建里 CV11 中脘 CV12 上脘 CV13 巨阙 CV14 鸠尾 CV15 中庭 CV16 膻中 CV17 玉堂 CV18 紫宫 CV19 华盖 CV20 璇玑 CV21 天突 CV22 廉泉 CV23 承浆 CV24 第十六章 经外奇穴 头面颈部穴 四神聪 EX-HN1 当阳 EX-HN2 鱼腰 EX-HN4 太阳 EX-HN5 耳尖 EX-HN6 球后 EX-HN7 上迎香 EX-HN8 内迎香 EX-HN9 聚泉 EX-HN10 海泉 EX-HN11 金津 EX-HN12 玉液 EX-HN13 翳明 EX-HN14 颈百劳 EX-HN15 胸腹部穴 子宫 EX-CA1 背部穴 定喘 EX-B1 夹脊 EX-B2 胃脘下俞 EX-B3 痞根 EX-B4 下极俞 EX-B5 腰宜 EX-B6 腰眼 EX-B7 十七椎 EX-B8 腰奇 EX-B9 上肢穴 肘尖 EX-UE1 二白 EX-UE2 中泉 EX-UE3 中魁 EX-UE4 大骨空 EX-UE5 小骨空 EX-UE6 腰痛点 EX-UE7 外劳宫 EX-UE8 八邪 EX-UE9 四缝 EX-UE10 十宣 EX-UE11 下肢穴 髋骨 EX-LE1 鹤顶 EX-LE2 百虫窝 EX-LE3 内膝眼 EX-LE4 胆囊 EX-LE6 阑尾 EX-LE7 内踝尖 EX-LE8 外踝尖 EX-LE9 八风 EX-LE10 独阴 EX-LE11 气端 EX-LE12 附录 手部反射区 耳部反射区 足部反射区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脾气旺盛的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精力充沛。另外,脾主统血,它是值得所有人用一生关注的统血大经,对于女性来说,更是无上的健康守护神。 经穴歌诀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脾经上潜伏的疾病 脾经是阴经,跟脏腑联系密切,当其不通时,人的身体会出现下列病症。 经络症:脾经不畅,大脚趾内侧、脚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路线上出现发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 脏腑症:脾经功能下降,则症见全身乏力或者全身疼痛、胃痛、腹胀、大便稀、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脾气绝则肌肉松软、消瘦萎缩。 亢进热证时症状:胁下胀痛、呕吐、足膝关节疼痛、趾活动困难、失眠。 衰弱寒证时症状:消化不良、胃胀气、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易损伤。 保养脾经的时间 脾经在人体的正面和侧面,可采用拍打刺激的方式来保养,但拍打力度一定要适中,上午拍打为宜,每侧 10 分钟左右。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巳时(09:00~11:00)脾经旺,轮脾经值班,可此时拍打刺激脾经。不要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胃败脾。脾的功能好,则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保养禁忌 有文献记载,合按三阴交与合谷,会导致流产,所以孕妇不适宜按摩脾经上的三阴交。 隐白SP1 【主 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暴泻、多梦等。 【精准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0.1 寸(指寸)。 【快速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切线,交点处即是。 【配 伍】吐血:隐白配脾俞、上脘。 【一穴多用】①按摩:用拇指指尖用力掐揉隐白 200次,有助于缓解癫狂、梦魇。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5~20 分钟,有助于缓解昏厥、呕吐、流涎、下肢寒痹等疾病。 涌泉KI1 【主 治】头痛、头晕、咽喉肿痛、足心热、下肢瘫痪等。 【精准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凹陷中。 【快速取穴】足底前 1/3 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配 伍】喉痹:涌泉配然谷。 【一穴多用】①按摩:用拇指用力按揉涌泉 200 次,有助于缓解头晕、小便不利等。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 5~20 分钟,有助于缓解喉痹、头顶痛。 太溪KI3 【主 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失眠、头痛等。 【精准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 【配 伍】心痛:太溪配支沟、然谷。 【一穴多用】①按摩:用拇指用力按揉太溪 200 次,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耳鸣等。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 分钟,有助于治疗肾虚引起的多种症状。 太阳EX-HN5 【主 治】失眠、健忘、癫痫、头痛、眩晕、鼻出血、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等。 【精准定位】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横指的凹陷中。 【快速取穴】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 1 横指,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配 伍】偏头痛、头痛:太阳配风池、头维、合谷。 【一穴多用】按摩:用拇指按揉太阳 200 次,有助于缓解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