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者李银河40余年两性研究积累,问答录全面集结出版 40余年的研究积累和人生感悟做的一次实际应用与入世实验。真实案例,犀利问题——关于爱情、性欲、亲密关系、跨性别、出轨等等疑难杂症,李银河寥寥数语却能拨开云雾,理性分析,摆正三观,快言快语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直呼过瘾。 (2)一部两性难题解答书,一堂爱与性的常识课,一场研究与感悟的入世实验。 从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百万粉丝中,从上万提问与个案中精选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网友提问和李银河的解答,切实解决爱与性中种种难以启齿的问题。 一问一答,四两拨千斤,幽默风趣,忍俊不禁。 以专家、咨询师、可爱长辈等身份回答具体问题,有智慧、有态度、有包容,幽默风趣又不失亲切可爱,读来常有恍然大悟之感。纠结痛苦的问题,原来可以处理得如此之简单明快。 本书是作者四十余年来对爱情、婚姻、性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对两性关系研究做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160多位读者的真实提问,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娓娓道来。作者以其专业、独到的见解帮助大众破解现实中关于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的困惑。寥寥数语却能拨云见雾,令人耳目一新。 恋爱交友×婚姻家庭 性学认知×性教育 生育观念×女性独立 比起羡慕别人的神仙爱情,破除自己头脑之中的枷锁,主动寻求人际关系中的圆融才是更接近幸福之门的道路。 李银河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婚姻、性别与性。业余写作小说、随笔和诗。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五十人”之一。 问答集 爱情 恋爱与交友 婚姻 性欲 伴侣性关系 婚前性关系 性倾向 双性恋 跨性别 耽美现象 出轨 性侵 性别平等 生育 亲子关系 年龄规范 社会 人生 访谈录 女性 情人 同性恋 婚姻与爱情 成长 写作 社交 银河耳语 爱情:我喜欢你 婚姻:两个人的修行 这本书是我回答读者提问的一个辑录。多年来,我在许多场合回答过读者大量的问题,这本书分类整理了这些回答,其中绝大多数问题是围绕着我的性学研究提出的。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研究性?一开始我并不在意,人们问得多了,也引得我自己不得不扪心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研究性呢?答案是,在中国搞性的研究有一点冒险犯难的挑战感觉,有一点越轨犯规的淘气感觉,外加一点“先锋派”的叛逆感觉。然而说到真正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我生长的环境。我属于 20世纪50年代出生、60 年代进入青春期、70 年代谈婚论嫁的一代人。那30 年,“性”这个东西在中国是一个怪物。在所有公开的场合,它从不在场;可是在各种隐秘的地方,它却春波荡漾。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当时的社会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人们在“阳”的一面是一副面孔,在“阴”的一面是另一副面孔;在“阳”的场合说一种话,在“阴”的场合说另一种话。而“性”这个话题绝对属于“阴”的世界。 在那 30 年间,由于性处于社会的阴面,整个社会的性观念相当扭曲、分裂。门内饮酒门外劝水者有之,满口仁义道德满肚男盗女娼者有之,要不就是天真、纯洁、羞涩到幼稚的程度。直到如今,人身体涉及性的这部分器官还是被赋予远远不同于脑、心、手、足这些器官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对于与性有关的一切,要特别地加以防范,似乎它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所谓“万恶淫为首”。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搞清楚: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对待性的态度会如此隐讳、如此恐惧、如此压抑? 在一部分人进入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之后,对个人权利渐渐有了更多的重视,人们也渐渐在观念中把尊重和维护个人合法权利与自私自利区分开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应享有的合法权利,一些“准群体”也渐渐形成“利益群体”,他们希望运用自己的合法权利,实现自己的合理利益,争取和保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一般权利和作为某个利益群体的成员的特殊权利。在这一社会变化过程中,与性有关的权利正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总而言之,我之所以选择了性研究的领域,不仅因为这一领域是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一,更因为它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烦恼丛集的一个领域,是一个知识分子用其专业知识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沿阵地。正因为烦恼多,人们才会提问、咨询、求助。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这些焦虑的人有所帮助。 K: 银河老师好,记得您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爱情并非一 种本能,犹如婚姻一样,属于一种由社会文化建构、塑造的结果,而并非天然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形成、创造出“爱情”这种现象?它存在的意义、目的又是什么?它又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考虑到无数的艺术作品,诗歌、电影、小说等,都围绕这个主题演绎,想到无数人一生中唯美、诗意的经历是它,而人们内心深处酝酿的那一股狂热的迷恋、激情源于文化层面的心理“塑造”,觉得很有趣。) 李银河: 这一观点是尼采提出来的,他说,对于古代人和未来的人,爱情是不存在的(中国人把以缔结和维持婚姻为目的的“夫妇之爱”与不考虑婚姻前景的“激情之爱”都视为爱情,西方的所谓“启蒙文化”中往往只认可后一种是爱情。),只是因为基督教对人类性欲采取一种压抑的态度,才把人的性欲变成了爱情,就像把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变成了美女一样。另一种理论源自社会学研究,认为现代人所说的浪漫爱情出现于 13 世纪,当时欧洲实行长子继承制,那些“余子”没有头衔没有财产,就骑着马浪迹天涯,走到一座城堡,看到贵妇的身影在窗帘后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于是大唱情歌,倾诉衷肠,成就了一种叫作激情之爱的浪漫情愫。在古代中国,缔结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就很少见到这种激情之爱。现实生活中,这种浪漫的激情之爱还是能够见到的,它往往发生于社会地位及各种所谓条件相差悬殊的个体之间,因为在世俗眼中他们是不相匹配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容易激发浪漫的激情之爱。 小*: 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之前上大学时读过您的书,喜欢您的独立与风趣。我有一些感情上的问题想请教您。我去年这个时候交了一个男朋友,以前父母不让早恋,于是在大四的尾巴上才拥有了初恋,因此他也是我第一个男朋友。他是我的中学同学,没有读大学,是高中毕业,现在在一起快一年了。他想让双方父母都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但我父母属于比较传统的人,肯定会对他的文凭和家庭条件进行挑剔,所以我不敢对父母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恳请老师能够指点迷津。谢谢老师! 李银河: 只要你们俩感情好,愿意厮守终身,其他的各种物质条件都是次要的。如果你坚信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那就勇敢地告诉父母,你决定嫁给爱,而不是嫁给钱,不是嫁给大学文凭,这是一个比父母的择偶标准更加高尚的标准,你跟这位男生结合会比和按他们的标准选的人在一起更加幸福快乐。 子影*: 作为一名大龄“剩男”,常关注一些探讨婚恋、情感话题的公众号。从大量案例来看,渐渐形成一种印象:婚恋中的问题多数是男方要“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女方要“食东家,宿西家”。男女双方的诉求都是两面的,想向您请教一下,现实中幸福的婚姻缘何统一协调男女双方的这四种需求,而不幸的婚姻又是怎样从这些矛盾的需求中衍生出夫妻冲突的呢?如果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探讨价值,您如何看待这个需求四元模型在夫妻互动关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呢? 李银河: 你的意思是男人希望妻子是个贤妻良母,但是还要有个漂亮的二奶小三来解决性欲问题;女人希望丈夫提供生活保障,但是还要有个情夫解决性欲问题。你把它叫作“四种需求”。幸福的婚姻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恰巧妻子又贤惠又漂亮,丈夫又有钱又懂爱;不幸的婚姻之所以不幸,是因为妻子或者不贤惠或者不漂亮,丈夫或者没有钱或者不懂爱。妻子的贤惠、漂亮加上丈夫的多金、懂爱这四个元素在婚姻中的意义和地位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四元素全都有是好的,四元素全都没有是不好的,其他情况居中。 某人: 您与王小波的爱情羡煞旁人,被一个人这样爱过,是什么样的感觉?您觉得这样的爱情是命运的安排,还是需要努力去获得?另外,经历过这样有深度的爱,还可以敞开心扉接纳另外一个人吗? 李银河: 被一个人这样爱过,当然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感觉。这一经历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叫作王小波的人,他正好是这样一个人,而我恰好碰到了他,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必然的因素是我们各自对这一爱情的准备,这准备包括三观的一致,两人全都喜欢的书,思想性格的投契,浪漫气质和内心的吸引。灵魂的投契使得外在的一切变得无足轻重,比如,相貌、身材、社会地位之类的肉身和世俗的因素。当然,还有就是他对我发生了激情之爱,而这种浪漫的激情之爱在世俗生活中并不常见,它的诗意非常有魅力,能扫除两人关系中的一切障碍。经历过这样的爱,的确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能让我再次接纳一个人的唯一原因是另一次激情之爱。如果只是一般的好感或者一般的搭伙过日子就绝无可能。 古藤嫣 * 我个人的感情一直存在一种困惑,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的人,总是不那么喜欢我;喜欢我的人,我总是不那么喜欢。这两种喜欢有所不同,我喜欢的人,我暗恋他到刻骨铭心,只要能看见他,听见他的声音,在他身边,我就感觉快乐无比。对于喜欢的人,我从来也无法想象与他做爱究竟是什么感觉,我从来也没有想过与他做爱。我以为这是精神上的恋爱。而对于喜欢我的人,我的前男友,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