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百部佛经
作者 李叔同 集选,熊逸之 评注
出版日期 2008-07-01
出版社 甘肃文化
ISBN号
(13位)
9787561338346
ISBN号
(10位)
7561338341
开本 32
页数 255
装帧 平装
定价(C$) 15.4
约合(US$) 12.17
[ 内容简介 ]

集经典之菁华,讲注真经大智慧。受持读诵,消灾祈福,振作全民族度一切苦厄。可供奉一世,可受用终生。
    随书限量赠送CD:齐豫天籁唱经两首。
    展卷即如焚香,诵诗可致超然。
    读经与传经,功德无量。《金刚经》中,佛陀对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兰次用无数多的身体性命来布施,布施了百千亿劫的时闻,假如有另外一人,听见这部《金刚经》后便完全信奉其中的义理,那么这个人的福德便超过前者,何况他还抄写、领受、修行、诵读、给他人讲解经文呢?……须菩提,这部经书有着无可限量的功德,是我专为修习大乘佛法的人所说之经,如果有人领受、修习、诵读这部经书,并且给人解说,我便能够了解他,我便知道他能够修成无量的功德。这样的人,即可修成无上智慧,成就佛道。”——这里举《金刚经》为例,只因为《金刚经》广为大家熟习,两事实上,这样的话乃是佛经中的习语,自然也是修行老的常识。
    另如莲池大师,以净土宗师的身份虽然大力倡导念佛,却也同样提倡读经。他在《竹窗随笔•经教》当中详细阐释过读经的意义:“我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悬劝人读经。为什么这样呢?大家想想,念佛之说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不是佛祖金口所说、佛经简册所载么?如果不是因着这些,我们今天又从何得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呢?有些参禅的人,以‘教外别传’为借口而拒绝读经,却不知离开经义而参禅是很容易走入邪道的,离开经义而悟道也很容易堕入邪解。”正因此故,莲池大师着重提出“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本书为弘一大师集结佛经之菁华,讲解也以佛经为本,对弘一大师的每句摘录,尽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语境贯通作解,凡有旁证,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会而作凿空之论。
  
   内容简介
  末法时代,歧说遍地,信众之中也多是只认金装不认佛,怎样辨别歧说,只有从真经入手。读经本来就是重要的修行,把真经读透,自然有了眼力,有了悟性。真经俱在,自当用真经说话,而不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读经与传经,功德无量,佛经多有所载。本书即为弘一大师集结佛经之菁华,讲解也以佛经为本,对弘一大师的每句摘录,尽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语境贯通作解,凡有旁证,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会而作凿空之论。
  
   目录
  1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 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 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14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醺谴赜迪慊ü┭嗳绱恕T尢疽嗳绱恕;侔嗳绱恕P扌腥顺3P纳衔奘拢笔笨炭烫寰孔约罕久蕉说拇Α#ㄅ躺届Γ‐r 20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书摘插图
  1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上面这句话出自《金刚三昧经》,这是一部大乘经典,主要是讲众生与佛本无差别,还有一些关于佛性的思想。说到这部佛经的来历,略微有些可疑,有人怀疑这是中国僧人自己写出来的,并不是真正从印度翻译过来的。
    在佛教汗牛充栋的经典当中,有许多佛经都存在这种情况。佛经之所以称“经”,一直以来都是很有讲究的,大略来说,只有印度传过来的佛经才可以被称之为经,所以,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土,直到现在,中国僧人写出来的东西被称为“经”的只有一部《坛经》,一般也被叫做《六祖坛经》,是禅宗慧能大师讲说禅法的记录。
    那么,其他中国僧人编写的所谓“伪经”或“疑伪经”就没有价值了吗?当然不是,它们和许许多多印度佛经一样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是佛陀在世之时写的,大多都是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乃至好几百年之后的徒子徒孙们写出来的,虽然佛经开头都会写一句“如是我闻”,标明以下的内容是从佛陀那里听来的或辗转听来的,但大家既有继续,也有发展,很多思想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佛陀当时。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所谓“伪经”、“疑伪经”,只要内容是好的,就可以被我们继续继续和发扬下去。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什么是本心呢?有不少人从字面理解,说本心就是赤子之心,顾名思义也就是小孩子之心。小孩子的心天真烂漫,还没有受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污染,故而弥足珍贵。——这种解释曾经流行一时,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小孩子天生就会抢奶喝,假如一位母亲同时喂养一对双胞胎,这两个小子可以一点也不懂得谦让的。食色性也,这都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都是赤子之心,难道这就是佛经所说的本心吗?难道当我们碰到什么能够唤起我们欲望的东西时,也应该像小孩子一样挤破脑袋去争去抢吗?
    不是的,这个本心说的是佛心。
    我们知道,禅宗是很讲佛心的。而恰恰是禅宗,在唐代曾经对这部《金刚三昧经》多所引用,因为这部经典当中的佛性思想和禅宗的一些主张是相当一致的。
    那么,佛心是什么呢?慧能大师告诉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佛心,都能成佛,之所以很多人成不了佛,只因为这个佛心被尘世的污染给迷住了,而只要认清这些迷妄,就连最愚笨的人也可以成佛。”
    本心(佛心)人人都有吗?是的,人人都有。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失去了本心呢?失去了,又该怎么找回来呢?
    这个问题在佛学当中并不简单,对问题的解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初,在印度佛教界,关于本心大略有两种说法。上座部主张本心应该是清净的,之所以看上去很脏,是因为受了外界的污染。心被弄脏了,怎么办?只有把尘土擦掉,才能恢复心的本来面目。怎么擦呢?两个步骤:先要明白道理,然后再动手擦拭。——所谓明白道理,就是说要搞明白心是怎么回事、污染是怎么回事、擦拭的方法又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先要明白佛理;所谓动手擦拭,就是明白佛理之后付诸行动,用禅定的功夫刻苦修行,等修行的火候到了,心也就被擦干净了,心又恢复了明晃晃、亮堂堂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达到解脱境界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一切有部带给我们的,他们认为心本来就是脏的,是谓“染心”(即被污染的心),所谓解脱是扔掉这个染心,换上一个净心。
    《金刚三昧经》所谓“失去本心”,看上去是承袭说一切有部的说法而来,但从这部经典的总体思想而论,这句话也许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比喻,或一种方便权宜的说法,而核心概念仍然是上座部的传统。这问题假如细讲,极其复杂,这里我们就从简了。
    我们的本心失去了,或者说,我们的本心被这个世界上太多的烦恼、欲望、假象所蒙蔽了(世人大多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经上说:“若失本心,即当忏悔。”
    忏悔,什么是忏悔?烧香拜佛、磕头赎罪,这些就是忏悔吗?
    忏悔,梵文的音译为忏摩,意译为悔过,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就构成了“忏悔”这个词,是让我们把所犯的过失向别人如实地吐露出来,并且真心悔改。出家人在这点上是有严格的制度的,寺中僧侣每半个月集合一次,诵读戒律,让违犯戒律的人坦诚过失,当众表示悔过自新。
    失去本心,就该忏悔,也就是说,当我们真切熟悉到自己的心被世界上太多的烦恼、欲望、假象所蒙蔽之后,就应该勇于坦诚这一切,并且真心悔改。
    人欲无穷,烦恼无限,假如不勤加修持,一颗干净的心便很轻易在这污浊的世界上沉沦堕落。凡夫俗子,或多或少总难免留恋生命、畏惧死亡;总难免乐于所得、恼于所失,殊不知真心流转之处,即无所谓生死,无所谓得失,自来还自去,无欲也无求。待执着心散尽,即现本心。
    出家人可以按照寺规,每半月集合忏悔,在家居士又该怎样忏悔呢?
    我们也许应该这样来问:“忏悔,一定需要固定的仪式吗?”
    不一定的。仪式是为了更好地约束那些修为尚浅的僧侣,假如你自己可以约束得住自己,外在的仪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当他保护唐僧到了西天,修成了正果,变成了斗战胜佛,他头上的紧箍咒也就自然消失了。作为孙猴子,他需要一个外在的紧箍咒来约束自己;作为斗战胜佛,那个紧箍咒已经扎根在他的心里了。
    “忏悔之法,是为清凉”,什么是清凉呢?大家知道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就是我们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五台山原来还有个名字,就叫做清凉山。
    清凉是个怎样的境界?新罗沙门元晓所作的《金刚三昧经论》作过解释说:“灭不善因沉浊故清,离生死果热恼故凉。”因缘生灭,有因必有果,灭掉不善之恶因,脱离生死之苦果,是为清凉。
    本心怎样才能到达这个清凉境界?《金刚三昧经》里,佛陀对阿难说:“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这是佛陀让大家经常以这部经书为依凭,依此修持,心便常定、常净、常在。
    佛陀接着讲解道:“就像在暗室之中忽然亮起了一盏明灯,刹那间黑暗顿消,忏悔也是一样,过去的诸般罪业,只要你真心忏悔,那些罪业便永远成为过去,不会再起波澜。”
    仅仅忏悔就可以有这样的功效吗?不够的,佛陀说,还要入定观心。
    所谓入定,是入禅定,但这里的禅是指如来禅,而不是大家熟悉的慧能一系的祖师禅。其间区别,这里就不细讲了,大略而言,如来禅讲究禅定,要打坐入定,而慧能的禅法讲究念念无住,自由运任,反对坐禅入定。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禅定观心之法是现在的禅者乃至其他宗派的僧侣们仍在沿用的。坐禅入定,在静默之中体悟真如佛性,靠感悟,靠直觉,若有体认,则诸罪具消,远离恶道,当生净土,得证菩提。
    清凉之心,并不易得,看似谦退,实则需要极大的勇力。与清凉相对的叫做火聚,我们俗话常说“上刀山,下火海”,在《新华严经论》里叫做“山刀山,下火聚”,佛经里为什么也有这样吓人的字眼呢,因为修行之人所碰到的魔障就如同刀山火聚。碰到了又如何,便当“入火聚而火不能损”。——这句话,我是借用自《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原为写实,这里用作譬喻。
    “入火聚而火不能损”,这就是最高境界了吗?还不是,我们看《大般涅~,,经》说:“尔是耆婆前入火聚,如入清凉大河水中”,入烈火之中亦如入清凉河水。
    这,是不是太夸张、太玄妙了?不是。给诸位说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当年张居正位为首辅,锐意改革,其阻力之大,如同瞿塘险滩逆水行舟,张居正在给友人的信中引用《华严悲智偈》“如入火聚,得清凉门”,是说自己踏入烈火最烈之处找到清凉的门径。
    虽然张居正把清凉一词作了世俗化的发挥,但是,在绝大的逆境之中仍能心静如水,清凉如月,任是罡风骤雨而不为所动,任是天塌地陷而不起波澜,我走我路,不悲壮,不怯懦,本心所在,任他山雨欲来风满楼,我自闲敲棋子落灯花,这般境界,几人能得?
    诸位,《续清凉传》有云:“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愿,广度诸有情。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这是外在的清凉之境,可以求之于文殊菩萨,可以求之于五台山,而“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这是内在的清凉之境,不可求之于人,只可求之于己。愿与大家共勉!
  2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一句经文出自《华严经》。《华严经》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华严宗就是因为这部佛典而得名的,自然,华严宗的第一经典就是这部《华严经》。
   《华严经》是一部积累型的佛典,并不是由一个人一次创作完成的,而是在原先一些单独流传的大乘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汇集和完善而成,有三个主要译本分别行世,这就意味着,华严思想在《华严经》最后成型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华严宗的创始人叫做法藏,祖上是康居人,侨居长安。《高僧传》记载法藏姓康,这是按习惯以国名为姓。法藏从小就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十六岁那年,他在阿育王的舍利塔前炼指供养,可见他有非常惊人的毅力。
    那么,什么叫“炼指供养”呢?先说说什么叫供养。诸位一定奇怪了,供养谁不知道,难道这也要解释吗?——恰恰是要解释的,因为现在很多人的供养行为只剩下一个烧香拜佛,却忘记了供养的本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在本篇的主题,即《华严经》的这句经文里,强调的就是供养。所谓供养,大略来说,本来是指以一些特定的物品礼佛、敬奉佛法与僧侣的行为,这些“特定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烧香、饭食、长明灯”。这六种物品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分别有所象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度”,或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说,从此可以脱离六道轮回,是为解脱之境,这是传统修行者的最高追求。
    从六度意义来看,六种供养不但各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而且从一到六的次序也是大有深意的。按《大乘庄严经论》的讲法,第一步的供养是布施,布施即是舍财,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贪念,舍得下钱财,这才可以进入第二步的持戒,然后,由持戒而进入忍辱,由忍辱而进入精进,由精进而进入禅定,最后由禅定而获得智慧。佛家讲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智慧并不一样,它是指一种超然的智慧,拥有了这种智慧就如同以阳光普照大地,通明澄澈,进入解脱境界,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大乘法门里的“智慧解脱”之法。
    供养,不是为了消灾祈福,而是为了精进佛法,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以期得证大智慧,豁然无碍。如果我们布施财物、烧香礼佛,只是为了求取福田,这只会是缘木求鱼。如果不深切理解供养的意义,只是去走供养的形式,那更是徒劳无功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法藏大师十六岁那年的“炼指供养”。所谓炼指,是把香束于手指之上焚烧,这是一种极端的供养形式,以肉体的苦楚来涤荡心灵。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可以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古代的修行者经常会有一些现在看来非常极端的行为,除炼指之外,还有断手断足之类的行为,因为这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社会传统,历来屡为当局所禁。我在这里谈法藏的炼指,不是鼓励大家有样学样,而是要体会人家这种舍身供养的精神。修行的道路上千难万险,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以为施舍几个钱就可以获得佛祖的保佑,且不说这根本就违背佛法,这世上又哪有这等便宜的事情。
    我们可以把炼指看作炼心,炼到如上一篇讲到的“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的境界,才有望一窥佛道。
    有毅力,有坚持,这才是六度中的第四度“精进”的意义,也是六种供养中“烧香”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差不多每个人一进寺院就知道烧香,但仅仅是形式上的烧香不叫烧香,而要在烧香的同时细心体会烧香背后的象征意义——即六度当中的“精进”。我们烧香,不是向佛祖有所求,而是向自己有所求。
    法藏的一生就是勇猛精进的一生。那是盛唐时期,正值玄奘西行求法归来,主持大规模的译经工作,高僧云集,法藏也参加了译经道场。两位高僧因缘际会,这对弘扬佛法来说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出人意料的是,法藏却中途退席,绝尘而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法藏和玄奘在佛法要义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玄奘虽是译经工作的主持者,但法藏坚持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不肯向权威低头。这一分别,法藏后来才自立门户,奉《华严经》为圭臬,开创华严一派,盛极一时,与玄奘的唯识宗分庭抗礼,并与天台、禅宗共同成为唐代声势最盛的四大宗派。禅宗号称“教外别传”,华严、唯识、天台则被称为“教下三家”。
    法藏从炼指供养到开宗立派,走的正是勇猛精进一路。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法藏对佛法的这种执着精神了,推其原因,在禅宗大行天下之后,人们往往曲解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轻视佛典,思而不学。殊不知若不把佛典领悟通透,你怎么知道你究竟是在修佛还是修魔?
    法藏当初炼指烧香作为供养,为的正是烧香这个供养形式之后的精进之意,他的一生也始终在走着精进之路。我们当从法藏的身上领悟供养的内涵,然后再来理解《华严经》里这几句关于供养的文字。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什么是随顺?简单来说,随顺就是顺应。经文的意思是说,若能顺应众生,就等于顺应诸佛、供养诸佛;若能尊重众生、侍奉众生,就等于尊重如来、侍奉如来;若能使众生欢喜,就会让诸佛欢喜。
    这段经文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供养佛菩萨人人都能理解,可为什么顺应众生、尊重众生、侍奉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呢?这就得说到《华严经》的一个基本思想,即佛与众生本来不二。我们来看看《华严经》自己的解释: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说,佛祖当初未成佛时,正是因为悲悯众生才起了大悲心,因为起了这种大悲心,这才生起了菩提心,又因为有了菩提心,这才证悟成佛。这就好比旷野沙漠之中有一棵大树,如果树根得到水的滋养,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佛法世界也是一样,一切众生就是树根,诸佛菩萨就是树上的花花果果,只有以大悲水浇灌树根(众生),才能长出花花果果(诸佛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菩萨只有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才能证悟得道,如果没有众生,菩萨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之处,出世而入世,以入世而修出世,以悲悯之心度化众生,这才会修成正果,这才是真正的对佛祖的供养。
    这一段,讲的是供养的真义。所谓供养,是饶益众生,而不是向佛行贿,是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用金泥刷满佛像。诸位,切不可让那些名寺大庙高高的台阶软化了我们的膝盖,也不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佛像金身压弯了我们的脊梁,我们还要精进地修行,塌实地行路,勇敢地背起一个个的别人的担子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