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作者 李泽厚
出版日期 2016-07-01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55238546
ISBN号
(10位)
7555238543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61.2
约合(US$) 48.35
[ 内容简介 ]

本书乃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集大成巨著和*文本,它以“人类视角,中国眼光”,抓住中华文化之“神”,以孔子来消化康德、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希冀通过“转化性创造”,为人类未来有所献益。
  
  
  
  
  内容简介
  
   本书乃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集大成巨著和*文本,它以“人类视角,中国眼光”,抓住中华文化之“神”,以孔子来消化康德、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希冀通过“转化性创造”,为人类未来有所献益。
  
   全书强调制造—使用工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个体心灵的情理结构问题。《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传统宗教性与现代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意志)、情感、观念三分等来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论纲要》是对认识论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颇待自我改善。《存在论纲要》则围绕着“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顺理成章地开出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
  
   此次出版进行了*编排和修订,并增补了十一篇十三万字。全书内容浓缩,文字明畅,旨意深淳而无繁细碎琐,深刻有力而无晦涩艰难;但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方可窥堂奥、得真髓、悟命运。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当代*原创性、*系统性、*影响力、享有世界声誉的大思想家,在哲学、思想史、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其思想系统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李泽厚1930年6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实践美学”;80年代开时代之先声,独领风骚,风靡神州,被誉为“思想领袖,青年导师”,创造了思想文化界的“李泽厚时代”。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等。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世界*权威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跻身于世界伟大文艺理论家行列。
  
   主要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伦理学纲要》《哲学纲要》《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什么是道德》《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等;结集有《李泽厚十年集》《李泽厚集》《李泽厚对话集》等。
  显示部分信息
  目  录
  
  前记(2015)
  
  总序(2010)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
  
  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甚么?
  
  我们往何处去?
  
  
  
  伦理学纲要
  
  序
  
  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
  
  自由意志的绝对性
  
  相对伦理塑建绝对
  
  两种道德论(2001)
  
  经验变先验
  
  现代社会性道德
  
  西体中用
  
  关于情本体(2004)
  
  心、性为本还是情为本
  
  什么样的情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立命”(2006)
  
  人性能力
  
  权利与善谁优先
  
  “道始于情”
  
  立命:上帝拯救还是自己拯救
  
  谈“恻隐之心”(2007)
  
  道德心理与社会生物学
  
  “共同人性”的三方面
  
  再谈理性与本能(2008)
  
  动物本能与人类理性
  
  能力、情感与观念
  
  两种道德与儒学传统
  
  新一轮“儒法互用”(2009)
  
  善是什么
  
  和谐高于公正
  
  伦理学答问补(2012、2016)
  
  要点在三个区分
  
  自由意志乃人性能力
  
  接着Wittgenstein走
  
  情本体与女权主义伦理学
  
  孟子的伟大贡献
  
  从“两德论”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2011)
  
  两德论不赞同“天赋人权”
  
  公民课比《三字经》重要
  
  关于“中国式自由主义”(2012)
  
  历史偶然性很重要
  
  历史性、理想性、情感性
  
  “不在五行中”
  
  为什么说孔夫子加Kant(2014)
  
  “学而第一”与“不知的共同根源”
  
  “尔安乎”与绝对律令
  
  意志、观念、情感和“最高境界”
  
  人是目的与关系主义
  
  事实、价值不二分
  
  历史进入形上
  
  “上帝死了”之后
  
  
  
  认识论纲要
  
  序
  “度”的本体性(2001)
  
  “度”来自生产技术
  
  历史建理性与“以美启真”
  实用理性的逻辑(2004)
  
  度的操作本性
  
  度的辩证智慧
  
  度与个体创造
  答问(2008、2010)
  
  “度”与“数”
  
  发现与发明
  
  阴阳五行与辩证逻辑
  
  秩序感
  
  关于“理性内构”(2015)
  
  走出语言与默会知识
  
  普遍必然性与客观社会性
  
  要重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
  
  主体性(subjectality )哲学认识论(1979、1984)
  
  关于逻辑和数学的根源
  
  时空的实践基地
  
  因果观念从何而来
  
  什么是“我思”
  
  核心是主体性(subjectality)的内外结构
  
  
  
  存在论纲要
  
  序
  
  哲学探寻录(1994)
   “人活着”:出发点
  
  “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
  
  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双本体论(2001、2004)
  
  工艺本体与所谓“经济决定论”
  
  心理成本体
  
  文化心理结构
  
  再谈宗教经验
  建立新感性(1988、2006)
  
  人性心理本体
  
  原始积淀
  
  人性与审美形而上学
  中国传统的述说(1988)
  
  孔门仁学
  
  “逍遥游”
  
  “值得活吗?”
  
  禅意盎然
  关于“美育代宗教”答问(2008、2016)
  
  语言是存在之家?
  
  天地境界
  
  感伤中的神意
  
  四大皆空还得活
  
  歌功而不颂德
  
  功夫即本体
  
  我思故我不在
  
  
  
  
  
  附 录
  
  哲学自传(2003)
  
  第四提纲(1989)
  
  历史本体论的起点(2006)并附录(2015)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前记、总序、三个纲要序
  
  —————————————————
  
  前记(2015)
  
  
  
  本书原名《哲学纲要》,2011年初版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同年7月改正众多错漏后第2次印行。2015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因某些缘由,该书不拟再印,并交青岛出版社更名出版。但更名实乃恢复,如本书总序所说,《哲学纲要》主要由《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同年8月再版,2010年3月三版)拆拼重组,略加其他旧作而成,指出两书重叠,读者购一即可。当年为八十自祭自寿以纪念研读哲学,不料转瞬又活了五年,但殒殁毕竟邻近,似不如恢复本名,以留存“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作自己的独特记念为是。此次除纠正各种谬误、增添少数新篇旧作(均标明年份)及个别处略有增改外,别无变更 。
  
  
  
   2015年11月于异域波城
  
  —————————————————
  
  总序(2010)
  
  
  
  本书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合成,三书均有小序,此处总序只想重申:三书均系旧货,并无新作,为一更醒目之书名,重新组装出版而已。如已有拙著《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则此书无须再购。广告术乎?唯唯否否;告别人生、谢幕学术、留作记念是实。呜呼,“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陶潜)。月照四松,书以代牲,自寿并兼自祭,尚飨。
  
  
  
   庚寅五月李泽厚时年八十序于异域波镇
  
  
  
  北京大学出版社来约此稿,当年沙滩、未名湖畔读哲学景象似又依稀可见。岁月如斯,伤痕犹在,怅惘何已。并此谢谢编辑王炜烨先生。
  
  
  
   2010年8月再记于京华寓所
  
  —————————————————
  
  伦理学纲要 ETHICS
  
  序
  
  
  
  本书《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因年老体衰未能改动以求统一。
  
  这些属于不同岁月的文字合成本书,形式结构上便自无系统条理之可言,且有不少重叠雷同反复陈说的地方,但内在脉络和论证说法倒相当一贯 。总的说来,就是继承中国情本体传统,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又外作传统宗教性与现代社会性二分,内作能力(意志)、情感、观念三分,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而不断有所明确、补充和扩展。如确认道德心理和行为中,理性为动力,情感乃助力;人性能力在道德领域乃(自由)意志,等等。此外,拙著《回应桑德尔及其他》(2014)《什么是道德?》( 2015)两书亦均属伦理学范围,亦有重要确认和增补,如《回应》书中的伦理学整体图表、《什么是道德?》书中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回答,等等。
  我曾为突出特色而片面地说过,中国哲学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艺术),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如Being的追寻);十多亿人口和五千年未断的历史是前者的见证,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和现代自由生活是后者的见证,各有优长和缺失。我所想探究的,正是中国传统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如何补,我以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这对我来说,就是以孔老夫子来消化Kant、Marx和Heidegger,并希望这个方向对人类未来有所献益。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干的伦理学,应予此有所贡献。
  由于各种主客观制限,我的文章大多匆忙写成,未及锤炼,是以论证疏略,语言平浅,资料不多,概括稍快。诸作如此,本书亦然。但钩元提要,别见洞天,旨意深淳,自成一统,亦不遑多让。“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语),为多代学人所深望,亦拙诸作所向往,幸希读者三留意焉。
  
  此序。
  
  
  
   2009年10月撰写, 2015年12月改订
  
  —————————————————
  
  认识论纲要 EPISTEMOLOGY
  
  
  
  
  
  序
  
  
  
  书名是夸张了,为对应《伦理学纲要》而拟,实际只是对认识论某些问题的看法而已。《答问》一篇为未曾发表的存稿,也大多是讲重复话。
  
  由于是“生存的智慧“,我一直认为中国实用理性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而颇待自省改善。我很少在哲学中谈论过于具体的问题,这里愿破例强调,在中学设立独立的形式逻辑课程的重要。“度”作为第一范畴在认识论需重视“数”的补充,阴阳、中庸和反馈系统的思维方式需强调抽象思辨之优长以脱出经验制限。“秩序感”作为“以美启真”和“自由直观”更值深入探究。
  
  问题艰难,无门进益。该存稿虽经修改仍乏善足陈。但如所提问题能引人留意,则衰朽残年发此粗陋不堪之作,虽汗颜之至亦无所辞焉。
  
  此序。
  
  
  
   2010年5月
  
  —————————————————
  
  
  
  存在论纲要 ONTOLOGY
  
  
  
  
  
  序
  
  
  
  中国本无存在论(即本体论ontology),本《纲要》为友朋怂恿,将拙作中有关“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摘取汇编,与前二《纲要》合成三位一体,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顺理成章地开出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唯旧著重组,颇感拉杂失伦;而名实不符,或可博君一粲?
  
  此序。
  
  
  
   2010年5月
  显示部分信息
  免费在线读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2015)
  
  
  
  何道林(以下简称“问”):2015年10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由世界儒学研
  
  究联合会举办的“Li Zehou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李泽厚与儒学哲学)”,据说是第一次以健在的中国大陆人文学人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李泽厚(以下简称“答”):有些人这样说,但我不清楚,这也不重要。
  
  我所知道的是,这次论文将结集出英文版。
  
   问:你本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作了英语发言,能否谈谈?
  
   答:会议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我没有提交和宣读论文,只在讨论中作
  
  了几次发言,也没有发言稿。
  
   问:仍然希望你介绍你的发言。
  
   答:那我现在就用中文综述一下,并作些补充。
  
  
  
  我们从何处来?
  
  
  
  问:就这样。还是用你习惯的问答体,请讲。
  
  答:内容以前基本都讲过,这次只突出了几点。我带去了自己那本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第三版)的封面,封面上有一幅后印象派大家高更(Paul Gauguin)的晚年名作。其标题是:“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我不懂法文,英译是:“Where do we come from ? What arewe ? Where are we going ?”这三问恰好表明了我要探求的问题,我把这本书的封面撕下来,带去给大家看看。
  
  问:这三问也就是你提出的:“人类如何可能?什么是人性?何谓命运的哲学?”
  
  答:对。首先讲第一问:人从哪里来?一般有两种回答,一是上帝造人,人由天国乐园堕落而来,不断救赎自己,经最后审判而重返天堂。古希腊神话也有以宙斯为首的活灵活现的神的世界,这已给了答案,所以西方哲学似乎很少提出这个问题。而自Nietzsche 喊出“上帝死了”以后,现在学术界则流行社会生物学,认为人是由动物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而来,因此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界的继续。
  
  问:这就是说人是一种无毛的猿,与动物无甚区别。动物也有社会组织,也有伦理,甚至也有政治权术。这一类的论述有很多,非常出名,传播甚广,影响很大。如《裸猿》《黑猩猩的政治》,等等。
  
  答:因为这会议的题目是“儒学哲学”,我就说,中国的儒学恰恰不同意这两种看法,而认为人类文明(civilization)、文化(culture)都是历史的产物,有一个历史形成、发展的进程。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人类本身创造了自己。这也是我几十年来的基本观点。
  
  问:如何说?
  
  答:虽然中国古书也讲“天生?A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但这个“天”“天命”以及“天道”“天意”等等,都是相当含混模糊的,中国没有明确的创造主(Creator)的观念,也没有创造过程的记述。“天生?A民”的“天”,也可以解释成自然的天。这就相当不同于《旧约》里那个有许多具体的作为、语言,能够发号施令、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人格神上帝。
  
  问:你经常引用《新约》的“太初有言”(语言)与《周易》的“天行健”(太初有为)相比较。
  
  答:我又一次引用《浮士德》讲“太初有为”与“太初有言”,我并且说,我所讲的“为”是指人类自己的“为”,而不是天的“为”。我认为,中国的“天行健”,与“人性善”一样,是儒学的一种情感态度,是儒学的“有情宇宙观”,而不是客观的事实描述,实际不过是人类行为的情感借喻和反映。
  
  问:我知道你能背诵《约翰福音》第一章。你过去主要是以此比较西方的“Logos—逻辑—语言—理性”与中国的“道始于情”“礼生于情”等等。
  
  答:这次我强调儒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注重历史。作为巫史会集交接点的《周易》以及其他中国古籍,描述上古是“穴居而野处”,提出人类有这么一个有巢(巢穴居住)、燧人(取火)、伏羲(渔猎)、神农(农业)、黄帝(手工大制作)前后连续的时代,这是非常明确的历史进程。几千年前的描述,与今天的人类学研究若合符契,这一直使我赞叹不已。
  
  问:赞叹什么?
  
  答:赞叹儒学哲学的“强烈的历史意识”(the strong consciousness ofhistory)。《战国策》里有“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章学诚有“六经皆史”的说法。所以我说“天地国亲师”的“师”远不只是老师,主要应该指历史。老师教的主要也是历史,在幼童主要传统读物如《三字经》《龙文鞭影》里大量的也是讲历史,而不像西方讲《圣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史书从未间断,最为丰富,世界第一。从“六经”到《史记》到《资治通鉴》到历代正史以及各种稗官野史,大量记述的是这个世界、这个人生各种基本经验、悲欢离合、大体真实的故事。这是中国文化的中坚内容。
  
  中国人的强烈的历史意识,正是中国“人活着”的背景、依靠和根据,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诗文小说无不表现出这一特质。这才是儒学哲学的根本精神。人之所以在这个哲学中的地位极高,“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人之所以能“参天地、赞化育”(《中庸》),就是因为人本身是能“为天地立心”(张载)的历史创造者。
  
  问:你由此把它扩展到人类,强调以“制造—使用工具”作为人类的起源,不是上帝造人,也不是基因突变,而是自己造出不同于动物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从而成为人类,便是这种儒学哲学根本精神的继续?
  
  答:对,正是如此。它正是我所讲“巫史传统”的“史”的重要且具体的内容。而这,也就区别了《周易》与《圣经》,亦即区别了人与神,而且也区别了人与动物,因为动物只有进化史,没有自己的历史。儒家非常强调人禽之分、人兽之别,当然无法认同也就根本区别于现在非常时髦的自然演化说和社会生物学。
  
  问:这也就回答了Gauguin的第一问?
  
  答:有意思的是,Gauguin 这三问,原本有其少年时代受天主教学校教育的背景。Gauguin 这三问用的是We 而不是I,是大我而非小我。我很高兴在这次会议上有两篇外国学者写的文章,非常重视或赞同我讲的“大我”与“小我”、“主体性”(subjectality)与“主观性”(subjectivity) 的区别。这两对概念并不相同,也不直接相关,前者群体个体之分很清楚,后者则不仅涉及群体个体,而且更是物质性与精神性之分。英文并无subjectality一词,这词是我造的a。那位 Slovenia 学者说她本土语言中也有这样区分的两个词语,我听了如空谷足音,非常高兴。我这些说法,曾经受到国内自由主义学者们的一片猛烈攻击。但我至今坚持一切均历史产物,小我的自我意识相对于几百万年的人类来说,只是非常晚近的成果。正如婴儿和今天的人工智能,便很难说有“我”的意识。
  
  
  
  我们是甚么?
  
  
  
  问:Gauguin 第一问,似乎已作了回答。那么第二问(我们是什么)呢?
  
  答:我的回答是,我们是一种制造—使用工具并有人性心理的动物。
  
  
  
  ① 参阅拙文Subjectivity and “subjectality”: A Response ,见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ume 49.Nunber 2。
  
  
  问:人是动物,这大概没问题,关键就在什么是人性了。你70 年代就说过,人性一词,古今中外大量使用,却从无公认的定义,仍然相当含混、模糊,有时偏向动物性,有时又偏向超动物性。
  
  答:用我的说法,人性主要是指人所特有而为动物所无的文化心理结构。落实到个体上,便是情理结构。
  
  问:Aristotle说过,人是理性的动物,强调人所特有而为动物所无的是理性。所以西方哲学多半一直说“理”而不谈“情”,崇奉理性,甚至主张理性至上,法庭挂的是公正(justice),也就是理性的公平,所以有个天秤挂在那里。但问题是这“理性”又从何来,也就是你所提及的问题。这个“从哪里来”其实主要属于第一问。
  
  答:我的回答当然就是从积淀而来,就是从“制造—使用工具”中来。但积淀并不只是理性,因为人的心理结构不只是理性。我在1980 年发表的《孔子再评价》提出“仁的结构”中的“心理原则”,突出的恰恰是“情”而非“理”。人性是人心的情理结构,而不只是理性。理性如前面所说,常常被认为是上帝的“言”(语言—逻辑—Logos,等等),因此可以完全无关于人的实体存在、生物本能、生存需要和生理欲望,Kant 的超人类的纯粹理性便是如此。
  
  问:你讲情、情本体、情理结构,但动物也有情啊。
  
  答:这“情”是文化积淀的“情理结构”,不等同于动物的情;其中有理,但不同于机器的理。这我已讲过许多次了。
  
  问:你在这次会议上,将积淀分为三个层次,以前讲过没有?
  
  答:以前也讲过。第一层,我称之为原始积淀,即制造—使用工具,使人的行动的主体性(subjectality)积淀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其中包括对称、平衡、节奏、韵律等等秩序感、形式感的建立,当然更包括动作语言(手势语)和发声语言(主要是语义)。此即理性的出现。当然还有主体性间的冲突与和谐、协同与分离等等感受和经验。
  
  我非常欣赏这次会议论文中有一篇以近20 年考古学的新分支—认知考古学的研究材料,从原始石器和手的变化等方面来论证和赞同我的积淀说。这是一位美国学者写的。我讲,这是对我非常重要的科学支持。在西方,Nature 经常含有某种固定的意味,而我所谓Human nature(人性)实际等同于Human psychology(人的心理),是变异的、进化的,是在动物生理基础上,人类自己塑建起来的。这Psychology(心理学)一词,我只把它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并不等同于今天实证的、经验的心理科学。
  
  
  
  问:当然,你所谓“人性心理”,以及“情理结构”等等,都只是一种哲学观念,细节和论证还待以后的科学发展。那么,积淀的第二层呢?
  
  答:那就是不同文化的不同积淀了。由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都颇有不同,形成了不同文化。这便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积淀。我常说,Kant 虽然不进教堂,也未必真相信那个人格神的上帝,但他提出的超人类的纯粹理性、超现象界的本体,我以为仍然有上帝的影子。他所追求的普遍必然性,也是“两个世界”的文化心理积淀在哲学中的表现。
  
  问:你在1979 年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里,便提出客观社会性替代Kant 的普遍必然性,这一点至今没有人注意。
  
  答:对,没人重视。Kant 强调先验性的普遍必然,如同西方讲的“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一样,是一种没有来由的原理、原则。西方老百姓或学者们也不一定读《圣经》、信上帝,但总觉得有个上帝在。中国并无此心理积淀,“天”在中国人心中仍然是如王国维所说的半神半自然。天是Heaven,又是Sky,既主宰又并不绝对,也并不普遍必然,相反,“人定胜天”倒是常常被人乐用,人们信奉、依靠的是各式各样、虽神圣而世俗且多元、常带有历史故事的神明,如关帝、妈祖、观音菩萨等等。对西方人来说,先验就是先验,不必问从哪里来,对中国人来说,常常要问这先验又是从哪里来的,划到哪里为止。中国人只有go beyond(超脱),没有西方基督教的transcendent(超验)的观念,这仍然是积淀了的强烈历史意识在主导的缘故。
  
  问:西方强调的超验、先验和普遍必然,其实就是某种绝对性,而你讲的这种历史主义,缺乏绝对性,不妥。
  
  答:不然,我认为绝对性也是历史的成果或产物。无论内在或外在,都是经过长期历史的积累或积淀而产生的。我一再举过杀老与尊老、溺女婴或养女婴的例子。西方普遍必然的绝对性常常来自神,中国普遍必然的绝对性来自人类自身。至于自然科学中的普遍必然的绝对性,我在《批判》一书里已讲过,也许以后还可再讲讲。
  
  问:这些问题当然非常复杂,没法一次讲清楚。那么积淀的第三层呢?
  
  答:第三,就是所有上面两层积淀都必然落实在个体心理上。而个体因先天(如生理遗传)、后天(如环境、教育、经历)的差异,每个个体心理积淀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情理结构是并不相同的,而且可以差异很大。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NA 一样。这里用DNA 来比喻,只是强调每个个体的差异,它并不是真正的DNA,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恰恰是随人的先天遗传的差异,以及后天环境、教育、活动、经历、素养的不同而变异的。所以我一直强调“积淀”是一个前行的进程,是formaiton、process,这次也讲了这点。
  
  问:所以积淀并不像一些批评者认为,是理性压倒感性,集体压倒个性?
  
  答:与那些批评恰恰相反,积淀使人的个性发展到更多元、更多样,也更细化、更丰富、更复杂,其个性差异远非任何其他动物所能比拟。自然的人化使人外在地具有了超生物的肢体和器官(supra-biological limbs and organs),创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同时也使人内在地具有了超生物的心理结构(super-biological psychology),造成了丰富的人性世界。情感与欲望相关联,“情”(包含“欲”)与“理”的不同比例、成分、先后顺序、交错往返的种种不同,造成了大量甚至无限的个性差异,有如DNA 的不同组配一样。也正是这种积淀的个体差异,使其对原有积淀存在着突破或改变的可能。正是个体不同的情理结构,使人具有了创造性。创造性属于个体,包括工具、科技、精神文化各方面均如此。
  
  人类的主体性是生产、活动、群体关系、社会生活等等。人类的主观性是语言、观念、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等。由于积淀的个体差异,使人有可能由突破后者而改变前者,也就是内在人性对外在人文的突破或变异。这就不是Marx 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么简单,而是更为复杂多样了。总之,积淀是在动物生理基础上所塑建、构造而成的。这就是我所讲的内在自然的人化。
  
  
  我们往何处去?
  
  
  
  问:剩下Gauguin 最后一问了,“我们往何处去?”或“我们走向何方?”这似乎就涉及你的“命运哲学”了。
  
  答:我在会上说,“我不知道”。这确实是当今人类遭遇的命运大问题,因为只有今天的人类拥有毁灭自己整个族类的危险和可能。儒家强调知命、立命,今天就不仅是要立个人之命,而且要立人类之命,这当然与哲学有关。所以哲学不只是研究语言,而且也研究命运。我也很高兴这次会议上,有篇韩国学者的文章,最后提到了我的命运的哲学和哲学的命运,我以为个体和群体的命运都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我说,人类走向何方,我不知道,我只想从哲学领域提出两点意见。
  
  问:哪两点?
  
  答:一是心理学转折。上世纪哲学领域有个语言学转折(Linguisticturn),影响极大,扩及几乎所有学科,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统治了整个世纪,产生了“哲学旨在纠正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文本之外无它物”等等纲领。这与上世纪和本世纪以数字语言、数学语言和理论物理为基础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关。这种发展当然还需要继续进行,因为它们使人类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延长,这应该高度肯定,不是某些后现代主义和保守主义所能否定的。但这的确也带来不少问题和祸害,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人情淡薄,等等等等。科技作为工具本体,主要是讲理性。理性至上,从而也成为现代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主调话语,自由主义盛行,个人主义膨胀。而对理性的反动,则是动物情欲的宣扬和倡导,使得个体生存的荒谬、隔绝、无意义日益突出,暴力、吸毒、流浪日益吸引人们,人成为半理半肉的两面性的动物。
  
  问:因之你的“情本体”“情理结构”以及“关系主义”等等,是想以原典儒学的“道始于情”以及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常讲的“通情达理”,来提出这个心理学转折?
  
  答:Wittgenstein 讲,Heidegger 也有冲破语言界限的冲动,Wittgenstein 自己则以伦理学来冲破这个语言界限。我提出“情理结构”“情本体”,也是想冲破这个界限,我想以此摆脱理性至上主义,但不是将“情本体”随意地、普遍必然地使用。例如我提出“情本体”,但在伦理学中,我却是Kant 派而不是Hume 派。我强调在人的内在道德心理结构中,不是
  
  “情”而是“理”作为主宰,才算道德。这次会议上,我也明确地讲了这一点,我说,Hume 只能作为Kant 的补充,理性绝不能成为情感的奴仆。理性是道德的动力,情感只是助力。
  
   我在会议上也讲了我的伦理学有三个要点,其中之一是道德心理结构中的三要素(意志、观念、情感),前两者都是理性,观念是理性的内容,意志是理性的形式。但这形式有绝对性,这就是Kant 讲的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绝对律令即此心理的结构形式,这也就是自由意志,它是由作为执行内容的相对观念所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普遍必然的绝对性。我的伦理学的另两个要点是,我把伦理和道德作了严格的外(制度、风习、规范、律法等等)、内(意志、观念、情感)的区分,并强调了是由外而内,由伦理而道德;还有一点,就是我的传统宗教性道德、现代社会性道德的两德说。因时间关系,没有详谈。
  
  问:也有学者对伦理、道德作过区分。
  
  答:我在会上说了,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Santayana 就作过区分,但与我的区分完全不同。其他学者也如此。
  
  问:你提醒这些很重要,情理结构、情本体并不是那么简单直截。
  
  答:这个心理学的哲学转折,当然不会是现在,很可能要到下个世纪才能出现。但哲学应高瞻远瞩。我在会上说,希望未来的脑科学和医学的迅猛发展能支持我的情理结构说,如同前面提到的,近20 年的认知考古学可以对我的原始积淀说给予科学的支撑一样。
  
  问:看来你的文化心理结构说或积淀说与Freud 理论是恰好相反的方向?
  
  答:Freud 认为人类的文明或文化压抑了个体的动物性本能、欲望,驱使它们进入无意识领域,例如梦中实现性的欲望,等等。我同意Freud 这一观点,并认为这是一大贡献,人类文明、文化对个体心理的确有压抑的负面作用。但片面夸大,就引起后现代对理性的全面否定,而导致动物性的行为、心理的“解放”。文化心理结构说更重视文明、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塑造、构筑的建设性方面,即:人类不同于动物,除理性、语言、思维、逻辑外,也包括情感、欲望,例如使性变成爱,使动物的快乐感觉变为人的审美需要,如此等等。这就是中国儒学讲的陶冶性情。
  
  总之,人性心理恰恰是人类自己经过学习、教育、陶冶而塑建出来的。它既非天赐,也非自然演化,这就为研究人性、研究脑科学提出了一种哲学上的转换。所以又回到了开头所讲的强烈的历史意识的重要,以及教育的重要、学习的重要。“惟"卵О搿保ā渡惺椤ど淌椤に得罚敖萄喑ぁ保ā独窦恰ぱЪ恰罚N野选堵塾铩芬皇榈闹魈夤榻嵛把А保恰把А辈攀谷顺晌耍馐侨逖У暮诵摹r
  问:你对第三问的另一点意见是什么?
  
  答:这就只能更简单地提一下了。
  
  问:请说。
  
  答:20 年前,我提出过希望有“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归希腊,把人从神学、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然后引发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也导致今日后现代的全面解构。我希望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归原典儒学,把人从机器(高科技机器和各种社会机器)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确认和界定人是目的,发掘和发展个性才能。由“道始于情”而以国际和谐、人际和谐、宗教和谐、民族和谐、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为标的,使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但这又仍然需要人类自身的努力奋斗。
  
   我一开头回答“人类走向何方”时,说我不知道,因为历史有许多的偶然性。我在1979 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就认为,偶然与必然是历史哲学的最高课题。为什么今天要集中各方力量剿灭恐怖分子和极端组织,就是因为某一天这些组织中的部分人可能弄到核弹和现代生化武器消灭人类,埋葬这个在他们看来污秽丑恶的世界,把全人类送入他们宣讲的天堂乐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再讲儒家的“一个世界”和“历史意识”的原因之一。这些就不多讲了。
  
   问:那你的“命运的哲学”对人类走向何方还是很乐观?
  
  答:我提过孔夫子加Kant , 也许可作为我对命运的哲学和哲学的命运的前景展望。关于孔夫子我已讲了不少,如《论语今读》, 今年还出版《从巫到礼释礼归仁》一书。关于Kant , 我想引《批判哲学的批判》第六版的结束语如下:“总结全书,我以为,康德哲学提出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总命题。前三问(“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做什么?”“我可期望什么?”)都最终归结于最后一问‘人是什么’。对这个伟大问题,康德从认识、道德、审美三个方面作了文化心理结构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人性的主要特征和骨干部分)的伟大回答。但‘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如何可能,归结为‘纯粹理性’并未解决问题,‘人是什么’仍为疑问。于是,这就应由提出‘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来作进一步的探求了。”但即使如此,即使对未来抱以中国式的乐观展望(乐感文化),但在此也不能和无法多谈,否则就成为可笑的话语了。以此作结。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5年11 月4 日,结尾有增补)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