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你的动作会说话。 2.科学读心,轻松识人。 3.猜透他人的小心思,掌握人际交往主动权。 4.仔细观察朋友无意识的言行和和癖好,才能结交真朋友,识别伪朋友。 5.认真捕捉客户、同事及上司的小动作,才能职场得意,步步高升。 6.用心留意恋人"耐人寻味"的微行为,才能守护爱情,收获幸福。 内容简介 《微反应心理学》从“什么是微反应”这个概念开始讲起,之后又通过对他人的微表情、小动作、日常小习惯等进行解读,来帮助读者了解隐藏在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对方,使得其在双方交往中占据主动。 作者简介 马浩天,销售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凭借自己的技巧,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他开始着力于服务更多的人获得成功。代表作品《一本书读懂销售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等。 目 录 章 走进微反应心理学,解读会说话的身体秘密 究竟什么是微反应 微反应是人类的本能吗 为什么单向表达的微反应不准确 了解微反应刺激源的几种形式 微反应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什么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身体的微反应可控吗 为什么表演无法掩饰微反应 心理小测试:透过伸手的姿势读懂你的性格 第二章 解读常见的微反应,快速辨识他人的真实意图 安慰反应:不怕,我能行 冻结反应:注意,千万别动 爱恨反应:爱则亲,恨则逃 仰视反应:傲慢与谦卑 领地反应:我的地盘我做主 战斗反应:做好进攻与防守准备 胜败反应:输赢并非常事 呼吸反应:关键时刻屏住呼吸 心理小测试:通过操作手机的动作看懂一个人的心理 第三章 洞悉细微反应,透过肢体语言看清真实内心 一张脸看穿你的内心 不张嘴,也能知其心 简单手势透露内心动向 从叉腰姿势看男女的不同心理 足部小动作透露你的心理秘密 通过步态也能读懂一个人 站姿是性格的一面镜子 坐姿不同,秉性亦不同 心理小测试:四个小动作揭示你的真实性格 第四章 与陌生人交谈,读懂其微反应才能投其所好 上扶梯匆忙的人竞争意识强 常换发型及形象的人缺乏安全感 穿衣打扮写满了心思符号 有时候摇头并不代表“不” 手背在身后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乐于助人者才是你的伯乐 从捻烟的轻重看出一个人的意志 对你说“不”的人,才值得深交 不同开场白,代表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心理小测试:你的社交能力有多强 第五章 想寻找真诚的朋友,微反应告诉你真心假意 察人入微,拒绝成为受伤的那个人 目光坚定不一定就真诚 豪爽大笑的人不可过于信任 伸手时五指并拢的人不可深交 经常拍打脑后部是重利的表现 别把“我是为你好”太当真 喜欢恭维的人虚伪,要适当保持距离 主动斟酒的人,或许更值得深交 从吃相看朋友的个性 心理小测试:一道题看透他人的交友原则 第六章 想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微反应心理学是必修课 用手转笔是上司心里不安吗 抬高右眉是上司怀疑的表现 十指相扣,透露着上司心里的不满 扔眼镜的小动作传达出不悦 同事的眉毛会说“悄悄话” 手指敲击桌面,代表心里一定有意见 抓挠耳朵,十有八九是心里焦虑 表面不在乎,心里也不在乎吗 走路沉稳的下属,给人一种务实的感觉 心理小测试:你的职场处事能力如何 第七章 签约客户时,看透其微反应是成功签单的必杀技 不同握手方式透露客户不同的性格 嘴部动作,揭露谈判时的口是心非 闭上眼睛听,意味着客户正在做选择 踮脚尖,表明客户对谈判很满意 突然整理领带,是自我注视的表现 客户托着下巴,不妨让他思考一会儿 通过瞳孔变化,吃透客户的心理 动作夸张,是一个人感染力的体现 手摁膝盖意味着谈话即将结束 字如其人,通过签名也能猜透客户心理 心理小测试:你适合从事销售工作吗 第八章 掌握恋爱微反应,在举手投足间更懂彼此心意 双手抱于胸前,是在秀优越吗 约会时男友抢着坐左边是为哪般 常把“我”挂在嘴边,是为了更亲近你 假笑不由心,是内心不悦的掩饰 托盘式撑下巴,满满的爱慕之情 女友舔嘴唇,是对“寻求”的暗示 一只手捂嘴、安静倾听意味着什么 双腿交缠是对爱意羞涩的应答 说话突然拉高声调,是说谎了吗 心理小测试:从应急反应测出你恋爱中的不足 第九章 经营婚姻生活,懂些微反应使相处更和谐 睡姿透露枕边人的心理秘密 从看电视的表现读出爱人的心理 烹饪习惯是生活态度的体现 摊开双手,意味着妥协和退让 触摸鼻子,撒谎的常见动作 醉酒后打电话是内心寂寞的独白 手置于臀部下方,显示出不安心理 心理小测试:你的夫妻关系是否理想 第十章 警惕小习惯,别让日常微反应出卖你 细微处泄天机,微反应看透你的性格 认真写字,别让笔迹显露社交能力 开车习惯也在透露一个人的个性 从持咖啡杯的手势得知人的性格 通过点餐行为,猜透他人的决断力 酒后吐真言,从醉态看人的真性情 吐烟圈虽酷,但会暴露你的性格 刷牙小习惯展示你的内在修养 心理小测试:透过生活习惯读懂一个人 附录 微反应的尖端应用一:测谎 微反应的尖端应用二:刑事诉讼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你刚认识一位新朋友,可不清楚对方是个什么类型的人,也不知他跟你说话的时候是否真诚。对方在侃侃而谈或沉默不语的时候,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呢? 你的老板在公司大会上表扬了你,说你上一季度业绩出众,可是接下来的升职加薪却没你的份。你想知道老板对你有什么意见,可又找不到头绪。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你和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客户说自己的条件非常优惠,已经到了底线,甚至当场做出就算谈判破裂也不会妥协的样子。你如何知道客户是真的拿出了全部诚意,还是在做样子? 跟恋人交往三年了,感情不像原来那么炽热,你不知道他(她)的爱是否还在。尽管每次问起来,他(她)都信誓旦旦地说非你不娶(嫁),但你总是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和怀疑。 上述这些情况,究竟哪里不对劲呢? 其实,想知道真相并不难。身处上述具体情境中的时候,你可以对对方的声音、表情、身体动作等微反应进行观察和对比,然后判定对方所说是否为内心的真实想法。假如对方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不一致,则很可能说明他(她)言不由衷。 西方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段经典名言:“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就算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他的指尖也会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踪迹可寻、有端倪可察的。就算他掩盖得再严实,各种微反应、微表情也会悄悄地泄密。 《微反应心理学》就是以“客观地观察”为指导原则,帮助你发现隐藏在人们的微反应背后的秘密,从而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所以,这本书的首要创作目的,就是启发大家捕捉各种日常小动作、小习惯、细微表情、随口而出的三言两语,从而轻松读懂身边的人,也更了解自己。此外,本书的每个小节基本上都独立成章,大家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地方读起。 当然,在不同情景下,同一个微反应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所以,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和解说并不是的正确答案。本书的创作意图是教大家一种心理学的思维方式。读过这本书后,假如你能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人类行为,并体验到微反应与心理的有趣联系,那你就是有收获的。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 为什么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让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愤怒时破口大骂,高兴时手舞足蹈,受惊吓时身体僵硬、呼吸急促等。虽然我们想极力克制自己,但依旧无济于事。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呢? 微反应的单向性表达不准确,这一事实说明了刺激源的重要性。人之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基础生理活动和情绪都受到大脑的控制。但这种控制不是的,很多时候身体做出的反应都是无意识的或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正因为如此,人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我们的基础生理活动是无法控制的。它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完全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思考和指挥就能自动持续进行,比如我们的呼吸、心跳、血液循环、内分泌、瞳孔的缩放等活动。这些都是直接由自主神经系统管理完成的。 不过,大脑皮层的认知和评估判断依旧能够影响到基础生理活动的状态。比如,当外界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时,惊吓或是喜悦等刺激源信息被接收,会对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基础生理活动。 例如,对于销售员来说,每个月的业绩是非常重要的刺激源,往往意味着重要的利弊得失。当销售员看到自己业绩的时候,其大脑皮层套用了非常复杂的规则进行判断,可能包括数值判断、奖励、惩罚、老板的评价、同事的议论等等。这些结果会使业绩优秀的人表现出高兴,瞳孔放大、血压升高;而业绩不好的人则会悲伤,垂头丧气。 可见,虽然我们的基础生理活动可以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如果受到外界刺激源的影响,其理性评估和判断的结果可能严重影响其指标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的情绪行为受到大脑的控制,它的主管中枢是边缘叶,位置和功能都介于生理中枢和理智中枢之间。所以情绪行为一边要以皮层的判断为依据,一边又引发生理行为的变化,以及不易受大脑皮层约束的肌肉运动。 当情绪产生之后,除了我们的基础生理行为会受影响外,眼球的转动、肌肉紧张或松弛、面部表情、躯干姿态等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行为可能会受大脑皮层控制,但却无法完美地被掩饰,身体的微反应依旧会出现。 可以说,每一种情绪行为的背后,都具备着人类作为生物个体的一条简单的决策逻辑,这种生理意义上的情绪反应和动物其实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失败了就要接受现实,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自责和痛苦中;成功了也不要过度的消耗能量,尽快平缓积极刺激带给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解读情绪反应,得知行为人的真实感受和认知。 解码微反应: 在受到外界刺激源的刺激时,我们身体应对刺激的处理机制会回归到本能的反应水平。这个时候,人的本能性反应会取代人的理性动作而获取控制权,也就是说通过身体各种微小的反应,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展露出来,这就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