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物哀之美 : 日本风物记
作者 葛维樱 吴丽玮 等
出版日期 2021-08-30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45563825
ISBN号
(10位)
7545563824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29.9
约合(US$) 23.62
[ 内容简介 ]

1.微异、物哀、幽秘、素静,四大关键词把握日本美学整体脉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物哀之美”
  2.这里有:
  技艺、 器物、怪谈、动漫 寺庙、料理 ——观看日本的 N 种角度
  京都、 高野山 、福冈、金泽 、奥之细道 ——一场日本美学的圣地巡礼
  川久保玲 、安藤忠雄 、村上春树背后的日本美学与文化精神
  物哀 、幽玄 、 侘寂 ——日本美学溯源之旅
  3.随书附赠三张【日本风物】精美明信片
  
  
  
  内容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实地探访日本美学之源,从日本的山与海,到佛教、茶道、电影、器物、美食、文学乃至动漫,幽、微、素、静的日式美学如何贯穿日本的方方面面,又如何与身为近邻的我们相互影响?让我们用美学的目光,重新打开日本。
  
  
  作者简介
  
  葛维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硕士,曾任《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记者、主任记者、主笔,采访时易感,写作时沉浸,迷恋好文字,擅长人物、美学和美食类文章。
  
  吴丽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着力于社会热点和人物话题报道。
  
  
  目  录
  
  印·象
  从山到海,由佛至心:日本美学溯源 003
  “啊”的一声:日本人找到的生活美学 047
  印象日本:中国人的初记忆 083
  福冈岁暮的料理 111
  微·异
  日本的“微”与“小确幸”157
  日本鬼怪:非人的“怜”与“恨”171
  日本动漫里的能剧式哀情 180
  物·哀
  日本文化的“崇物”与“物哀”193
  “哀”里的心有所动:论物哀 202
  盏中宇宙:寻访曜变天目 218
  幽·秘
  幽玄与侘寂 245
  日本幽玄:云间月之隐秘 255
  四季花传书:川濑敏郎的花道“侘寂学”268
  素·静
  素简本色:日本的自然之美 285
  静谧的日本 297
  
  后记观与感:对日本之美的反思 305
  延伸阅读 309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总    序
  
  杂志的极限何在?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不断拓展边界。
  中国传统媒体快速发展20余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应运而生,使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及与 新媒体融合的挑战。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需要检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研究如何保持生命力。
  这本杂志的极限其实也是“他”的日常,是记者完成90%以上的内容生产。这有多不易,我们的同行,现在与未来,都可各自掂量。
  这些日益成熟的创造力,下一个有待突破的边界在哪里?
  新的方向,从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杂志,能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什么样的真问题?
  有文化属性与思想含量的杂志,其重要的价值是“他”的时代感与问题意识。在此导向之下,记者将他们各自寻找的答案,创造出一篇一篇的文章,刊发于杂志上。
  其二,杂志设立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记者创造的内容?
  杂志刊发是一个结果,也是这个过程的指向,《三联生活周刊》期待那些被生产出来的内容,能够被称为知识。以此而论,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不是终点,这些文章能否发展成一本一本的书籍,才是检验。新的极限在此!挑战在此!
  书籍才是杂志记者内容生产的归宿,这源自《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次自我发现。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的抗战胜利系列报道获得广泛关注。我们发现《三联生活周刊》所擅长的不是刊发的速度,而是内容的深度。这本杂志的基因是学术与出版,而非传媒。速度与深度是两条不同的赛道,深度追求,终必将导向知识的生产。当然,这不是一个自发的结果,而是意识与使命的自我建构,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
  生产知识,对于一本有着学术基因,同时内容主要由自己记者创造的杂志来说,似乎自然。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率的杂志内容选择、编辑的出版转换系统。但是,新媒体来临,杂志正在发生蜕变与升级。“他”能够持续并匹配这个新时代吗?
  我们的“中读”APP,选择在内容的轨道上升级,研发出款音频产品——“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是一条由杂志封面故事、图书、音频节目,再结集成书、视频的系列产品链,也是一条艰难的创新道路,所幸,我们走通了。此后,我们的音频课,基本遵循音频—图书联合产品的生产之道。很显然,所谓新媒体,不会也不应当拒绝升级的内容。由此,杂志自身的发展与演化,自然而协调地延伸至新媒体产品生产。这一过程结出的果实便是我们的《三联生活周刊》与“中读”文丛。
  杂志和中读的内容变成了一本本图书,它们是否就等同创造了知识呢?
  这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人来检验,答案在未来……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李鸿谷
  
  序一
  熟悉又陌生的日本
  我们似乎天然地认为日本的文化与我们很相似,位于奈良的日本国宝唐昭提寺由中国的鉴真和尚兴建,参观那里犹如回到盛唐。对日本文化、美学影响巨大的禅宗在平安时代末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在镰仓、室町时代兴盛起来。在中国的几个宋代文物展上,不断有人说,那些古物一望便知,是今日所见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可是细究起来,中国与日本又是如此的不同。我们以大为美,大山大水,大开大合,大团圆;日本人却以小为美,一头扎进琐碎里自得其乐,追求“小确幸”。我们强调对称性,以成双成对为好,日本人却有非对称性的“强迫症”,传说千利休在为茶庭铺设踏脚石时,以豆子撒地来确保石头分布的不规则性。日本人还以奇数为吉祥,连的数量都要确保是奇数。中国人会想:为什么日本人陷入对非对称性的迷思呢?而百科全书式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同样曾经在文章中发问:为什么中国人会产生对对 称性的偏好呢?
  中国人在日本问路,写汉字比讲英文有用,一句话里总有几个字是双方都能明白的,就像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我们有互通的渊源。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日本是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文明从西往东传到日本,再往东就掉进了太平洋。“黑船”打开日本国门之前,日本主要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又全面向欧美学习。
  每一种外来文化都没有全然地改变日本,它们在这个岛国沉淀下来,形成了如今的日本文化。根据加藤周一的分析,这是日本文化具有双重构造的结果。在古代,日本贵族官僚受到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可大众却有自己的文化。佛像造型是国际化的,《万叶集》却是本土的。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科学、技术、工业化都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却一直是本民族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面貌,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全面西方化。1964年,日本承办了东京奥运会,之后又举办了大阪世博会、札幌冬奥会。人口向城市集中、东京地价飞涨,富裕的日本人在巴黎抢购LV(路易威登)就像在大卖场一样。日本人强大的购买力让欧美的奢侈品柜台配有日语导购。在日本人的度假胜地夏威夷,香奈儿开了美国家独立门店,比纽约都早。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副作用,环境污染、通勤距离长,每天上下班要经受地狱一般的拥挤。1970年到1972年,日本NHK(日本广播协会)做了关于国民生活的调查,结论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弊病日益激化,目前为止一直被歌颂的经济增长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1980年西友百货开发了一个“无品牌”的产品系列,创立者辻井乔回忆,这源于对当时充斥的追逐品牌之风气的厌倦。因此他的新系列产品只采用了单色的朴素包装,设计师田中一光认为,在一个包装过度、色彩过多的环境里,去掉多余的装饰和色彩很有新鲜感。这个品牌就是“无印良品”。
  在经济形势变化和对消费方式的反思中,20世纪70年代日本兴起了“慢跑热”,90年代又从身体健康扩展到精神健康,兴起了“治愈热”。80年代日本的企业不断鼓吹“更高档”,终于在90年代让消费者十分疲惫,产生了追求“简约”的意识。而“简约”正是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传统生活方式。
  本来全心全意追逐欧美的日本,掉转了方向。日本的设计师们从70年代就开始从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里寻找灵感,NHK的《日本人的意识调查》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日本居民“看到古寺、传统民居备感亲切”的人数比例持续增加。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有京都的贵族文化,还有乡土的、庶民的文化,地方工匠的传统工艺品、手工制品也同样在日本流行。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也观察到,以城市生活为主题的媒体,不约而同地推出日本历史、地方传统的特辑……
  对我们来讲,日式生活的这些前因后果是否似曾相识呢?根据日本观光厅的数据,2015年前10个月,中国公民去日本旅行的游客比2014年同期增长100%,2014年前7个月比2013年同期增长90.8%。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人对日本的强烈兴趣。与欧美相比,日本对我们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但显然,我们现在明确意识到了日本的“陌生”,而这正是那些陡增的数据里所蕴藏的、推动中国人到日本观光的内在动力。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杨璐
  序二
  多元又个性的日本
  从明治维新开启到2018年正好150周年,正是西方美学观念被引入日本的时间。经过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十字路口,日本先全面向西,然而终没有入欧,也无法脱亚,优越感与劣等感并存,近年又走向了回归。福泽谕吉的现代化与夏目漱石的现代化不同。强调内心本位的夏目漱石越来越被知识界提到了前面。这两种现代化形成作用力的成果是:工业化与全面教育。
  像不像中国?对日本进一步的观察,为中国今天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日本是全世界将传统保留得好的国家,但同时它也带动了“断舍离”的风潮。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新鲜。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早就发现,日本人可以毫无怜惜地丢弃一切,什么也不需要就能生活得好好的。不抹去旧事物,并在原地址上安顿新事物;让新旧并行不悖,让不同的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神社的宫司和寺庙的住持,彼此之间没有大的冲突,好像早就心照不宣地商议好似的,婚礼在神社举办,费用归宫司;葬礼在寺庙举行,费用归住持。
  在这面精美无匹的镜子里,我看到了许多触动人心的美景:正仓院的“唐物”让我想起敦煌的飞天,奥之细道的山水让我想起《诗经》。但吃饭时有一元硬币掉进缝隙,店员马上主动多给找一元;穿着不太合脚的拖鞋走路有些晃,旅馆经理追过来送上一双大一号的鞋。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象——收纳、家居、便利店、美食和服务精神等——让我们的粗线条神经不断被触动。日本独有的细枝末节,是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双重作用的结果,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造就的产物。我们很容易在现代空间里,感受到来自过去的召唤。日本直到1870年才确立神道教的国家宗教地位。在此前提下,美学以宗教的名义,承担了社会、心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角色。
  让我惊讶的是即使在很小的地方,日本也没有放弃本地的一点点文化特色。我们去一个小镇看了“火祭”,去另一个小城看了烟火大会,数不清的图书馆、美术馆几乎不断有各种活动,再寥落的车站都会有清晰的信息指示,告诉你怎么玩。情绪和感性这些日本式的美学本源,在这些地方很容易被强烈地感知到。一方面,物质和信息正在解放人,固定的人生模式被打破了,价值观被消解;另一方面,消费社会将美学当作了清凉药,在人与现代社会产生的问题中,试图做良性的尝试。将人与自然进行一元化的融合,是日本人对季节、风土、地理的依赖。
  17世纪的江户(今东京)在日本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东京至今仍然是世界的城市之一。300年前日本已经形成了消费文化。参勤交代制度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影响。
  ,当时江户有一半人是这些隔年入住的大名和他们千人级别的随从,由此产生了大量消费。1673年江户有了明码实价不打折的越后屋,1884年英国才有了玛莎百货。消费城市从那时已经开始形成。
  尽管没有经历过摧毁文化的战争,明治维新时代藩主被强制离开守地前往东京,大部分以政治为核心的建筑群迅速被损毁。今日日本四大国宝城之一的松本城,在进门处放置着浮雕纪念碑。松本城本来要被变卖给军队占用,是两个本地的小知识分子用尽家产将松本城买下来进行了保护。今天,这个地理位置很不方便的松本城,成了这座毫无特色的小城的名片。
  第二个影响是把日本碎片化的土地和交通路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今天市政和交通网络的基础。我曾探访日本北陆道、中山道、南海道、东海道,在太平洋和日本海之间穿梭,在日本的“屋脊”——中央山脉之间行进。这些道路开启了日本全国市场经济的增长,也将我们带到了许多小地方。日本人有句话说“乘坐新干线和出租车不是真正的旅行”。越是深入小地方,摒除旅游指南上的热门景点,在自然和人的交流中越能得到收获。
  看日本的当代社会问题,也好像在看我们自己。升学考试、阶级固化、房价高涨、乡村情结、全职妈妈……想不出哪个生活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日本没有经历过的。傅高义所写的那个“日本”的日本已经走到了尾声,过劳死和终身雇佣制的上班族已经老去,极低生育率的“宽松世代”才是现实。
  但中国人对日本的好奇依然旺盛。日本的物,是引起“哀”的物,不是中国哲学里的物。18世纪本居宣长才开始将“物哀”概念化。自佛教传入以来的日本审美本身是朴素的。将“物哀”置换成“物心”的也是本居。“源学”又产生了“物纷”的概念,做好事也做坏事,增加了纷繁复杂的程度。情绪性和感受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是人类文学的要素。和歌里简单的物象,俳句里瞬间的情感波动和即时的心理,其实根本没有情节。《源氏物语》虽然很长,但叙事很片段化。在大阪国立文乐剧场和金泽能乐美术馆,我看到了一些日本的经典剧目。有趣的是,这些故事大部分在中国古代可能都难以流行,主人公大多形象复杂,又好又坏,事情因果也难以说清。
  美学是日本对世界的贡献。尽管在形式上我们彼此熟悉、互相借鉴,终点却很不一致。日本人的意识是不断内化的。日本的茶道无论程序多么复杂,道具多么高雅,与时节的搭配多么合宜,都不仅是为了喝茶,而是愉悦地虚构喝茶的行为。一期一会,重视主客同座,将所有因素缩进同一个瞬间的造型。日式茶道精神的产生被视作“和汉分离”的重要标志。分歧就浓缩在从信仰到生活的细节当中。我到日本的次数越多,越会认同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日本,但大都停留在观察介绍层面。
  日本美术史权威辻惟雄和我约在他家附近的咖啡店,镰仓这几年成了旅游热门,厌倦大城市的中国游客也需要发现新的目的地。咖啡馆在一间寺庙门口,没想到冷僻的寺院里居然埋着我书包里的三位作者——铃木大拙、西田几多郎、和辻哲郎。“如果能够出现既了解日本又了解中国的学者,才有可能把这两个国家文化的联系说清。”辻惟雄说,“这个人现在还没出现。”
  2021年夏天,东京奥运会即将到来。而在对日本美学的采访与写作的几年里,中日文化之间正在出现新的现象。比如,在代表二次元文化的东京秋叶原街头,出现了中国的二次元动漫形象。国风、汉服、国潮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中国潮流文化,形成了更庞大的作用力。对于日本,无论是设计、传统还是生活美学,单纯的欣赏和亦步亦趋的模仿,已不能满足当代中国人的需要,每年出版社对于日本史、思想学术的翻译和介绍也越来越多。审慎、扬弃的吸收和学习,大胆的创新,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引发我们对今天这个时代更内向化的思考。我曾将日本比作“镜子”,是微密观照。以今日中国人之视野与信心,尊重日本文化中的精华,培育人心与创造力。
  因好奇而出发,后得出的答案仍在自己身上。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葛维樱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