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 于丹
出版日期 2015-01-01
出版社 长江文艺
ISBN号
(13位)
9787535478085
ISBN号
(10位)
7535478085
开本 32
页数 209
装帧 平装
定价(C$) 17.5
约合(US$) 13.83
[ 内容简介 ]

著名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于丹,与读者阔别三年,对于人生、对于文化、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她持续思考。
  城市把人们聚在一起,却又用钢筋水泥把人们牢牢地隔开。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我们要练就一颗波澜不惊、不偏不倚的强大心灵,才足以抵御一切外来的侵扰。于丹始终相信,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就像她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雨天的书》
  


   文化苦旅(当当网独家附赠精美背诵口袋本!文化导师余秋雨开山之作,出版20余年首次修订,新增文章18篇,《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经典文章修改篇幅过半!)
  


   著名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于丹,与读者阔别三年,对于人生、对于文化、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她持续思考。

  城市把人们聚在一起,却又用钢筋水泥把人们牢牢地隔开。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我们要练就一颗波澜不惊、不偏不倚的强大心灵,才足以抵御一切外来的侵扰。于丹始终相信,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就像她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雨天的书》
内容推荐
   生活中的困惑是常有的,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有些“惑”,一时半会儿解不了,要去参悟,在生活中去参,在时光中去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常有的,否则,理想就失了珍贵,现实就少了无奈。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悠游自适;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可以学会乘物游心。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间有味是清欢》,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于丹首谈个人成长经历,创作过程中数度落泪。本书插图皆由于丹亲自拍摄。行走山川,渡过江河,看大千世界,品百味人生,体会逝水流光中的那些生命瞬间。
  
   生活中的困惑是常有的,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有些“惑”,一时半会儿解不了,要去参悟,在生活中去参,在时光中去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常有的,否则,理想就失了珍贵,现实就少了无奈。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悠游自适;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可以学会乘物游心。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间有味是清欢》,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于丹首谈个人成长经历,创作过程中数度落泪。本书插图皆由于丹亲自拍摄。行走山川,渡过江河,看大千世界,品百味人生,体会逝水流光中的那些生命瞬间。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举办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多次再版,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已达四十万册。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举办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多次再版,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已达四十万册。
目录
  壹 生命:借一把光阴,雕刻我的印记
  寻常岁月,漫成节日
  生命中的成全与托付
  来日方长并不长
  做一株土生土长的庄稼
  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真理只在花开叶落间
  退步原来是向前
  
  贰 幸福:一点觉悟,十分相信
  信念·悟性·责任·行动
  你在意什么,生活就给你什么
  婚姻需要爱,更需要智慧
  有些爱要留给自己
  找回一些动物的天性 壹 生命:借一把光阴,雕刻我的印记
  寻常岁月,漫成节日
  生命中的成全与托付
  来日方长并不长
  做一株土生土长的庄稼
  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真理只在花开叶落间
  退步原来是向前
  
  贰 幸福:一点觉悟,十分相信
  信念·悟性·责任·行动
  你在意什么,生活就给你什么
  婚姻需要爱,更需要智慧
  有些爱要留给自己
  找回一些动物的天性
  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
  无论如何,心怀希望
  
  叁 成长: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
  给孩子温柔和坚强
  天使也要自己飞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学会爱,更要超越爱
  懂事以后,沧桑之前
  
  肆 行走:生来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杭州:曾是西湖梦边人
  丽江:邂逅一米阳光
  黔东南:乡土中国,烟火神仙
  敦煌:相逢恨早的美丽
  巴黎:一座灵魂有香气的城
  挪威:一场窑变的惊喜
  三大洲:时光逆流,灵魂借宿
  
  伍 闲情: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
  品茶:青山泉水杯中映
  吟诗:春风桃李,秋雨梧桐
  听曲:水磨腔里的至情至性
  登临:那些托举生命的高山
  赏月:看似无用的美好
  
  陆 流年:节序如流,守一段人间相思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端午:手工记忆中国心
  七夕:长相思,不如长相守
  中秋:月圆满,心圆满
  春节:不离不弃的天地约
  
  代后记 读书与读心——对话星云法师
   壹 生命:借一把光阴,雕刻我的印记

  寻常岁月,漫成节日

  生命中的成全与托付

  来日方长并不长

  做一株土生土长的庄稼

  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真理只在花开叶落间

  退步原来是向前

  

  贰 幸福:一点觉悟,十分相信

  信念·悟性·责任·行动

  你在意什么,生活就给你什么

  婚姻需要爱,更需要智慧

  有些爱要留给自己

  找回一些动物的天性

  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

  无论如何,心怀希望

  

  叁 成长: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

  给孩子温柔和坚强

  天使也要自己飞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学会爱,更要超越爱

  懂事以后,沧桑之前

  

  肆 行走:生来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杭州:曾是西湖梦边人

  丽江:邂逅一米阳光

  黔东南:乡土中国,烟火神仙

  敦煌:相逢恨早的美丽

  巴黎:一座灵魂有香气的城

  挪威:一场窑变的惊喜

  三大洲:时光逆流,灵魂借宿

  

  伍 闲情: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

  品茶:青山泉水杯中映

  吟诗:春风桃李,秋雨梧桐

  听曲:水磨腔里的至情至性

  登临:那些托举生命的高山

  赏月:看似无用的美好

  

  陆 流年:节序如流,守一段人间相思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端午:手工记忆中国心

  七夕:长相思,不如长相守

  中秋:月圆满,心圆满

  春节:不离不弃的天地约

  

  代后记 读书与读心——对话星云法师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寻常岁月,漫成节日
  一天的时光之中,我最爱的是斜阳照亮的光阴。
  朝霞的蓬勃总是属于公务的,走上课堂或奔向机场时,脑子里关于这一天的计划总是跳着杂沓的步点;而正午,毫无表情的大极光似乎照耀着一切,又对所有细节不带着特别的眷顾,不仅摄影的人不喜欢,上班的人们也不喜欢。
  而只有夕阳,斜斜勾勒出一段光阴。“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收尽不可逼视的万丈锋芒,有光有阴,层层叠叠,且是光而不耀,阴而不沉。一天的妄想已经没有时间嚣张,而一天过于充实的忙碌也终于有理由放下,对着自己,一心安顿,啜一口红茶或者熟普洱,所有纠结,氤氲而化。
  少年时喜欢宋祁的句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而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
  因为,过于勉强也是一种虚幻,珍惜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斜阳照亮的光阴里,我和台湾的朋友王先生夫妇坐在他家阳台上闲闲地看远方。王先生忽然问我:“一个月前的今天,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
  我怔一怔,开始拼命回忆,确乎想不起来一个月前的这一天傍晚是不是在家里,甚至不太确定是不是在北京。
  “那么,十天前的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王先生又问。
  我再努力回忆,似乎不在北京,做什么都忘记了。
  “三天前呢?还记得吗?”他转头看着我。
  三天前的傍晚似乎在准备行装,平淡无奇的一个寻常黄昏。
  王先生笑了:“于丹,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光都会被忘记,但我要让你记得今天这个傍晚,记得在我家阳台上看过的落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满眼熠熠的光彩。
  落日之前,我刚刚在他家吃过一碗牛肉面。
  为了这一碗面,王先生亲力亲为,提前两天炒好酸菜,然后用冰糖细细地焖着。我到的前一天晚上,他开始熬牛骨汤,用小火炖牛筋。等到我进门前一小时,他才开始炖牛肉。我喝第二杯咖啡时,他太太开始下面。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他们夫妇用了两天的时间,用心得让人动容。
  在那个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落日时分,我悠悠地想:这一生时光里,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绝对确认的只有终将老去这一件事,什么才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时光呢?回忆已经定格,未来还没展开,真正可以抓住的只是当下这个瞬间,尽心倾情过好了当下的人,少一点遗憾,就多一点无怨。
  记住一个寻常日子的理由,有时只是因为自己在这一天投入过特别的努力和诚恳。
  曾经在奥克兰的街头,看见一位粗壮得像个渔夫似的老者,摆了一地摊的酒瓶子,几乎没有什么重样,只不过这些被特殊工艺压扁了的瓶子全装上了表针,装上了电池,嘀哒嘀哒铺了一地的时光。
  我半开玩笑地跟他打招呼:“这些瓶子不会都是你喝出来的吧?”
  他捋了捋小板刷一样的胡子:“瓶子不是我喝光的,可钟表是我做的。”然后,就在清晨的阳光里,他拿着那些白的、黄的、棕的、绿的各式酒瓶子开始给我讲故事,神采飞扬。酒瓶钟大概在二十块钱到六十块钱之间,说不上一天能卖出多少利润,但是灿灿朝阳照耀的那一地,都是他自己镌刻出的时光。
  有一次,一名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子曾在节目现场问我:“老师,我是一个留在北京打拼的外地学生,刚刚参加工作。我所在的企业很大,但我薪水不高,职位也几乎从最低做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升职。我跟女朋友现在还没有钱买房子,只能租房子住。在这么大的北京城里,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内心非常困惑。有时候,朋友请我去吃饭、唱歌,我都不好意思去,因为没有钱回请大家。您说我怎样才能幸福?”
  我跟他说:“刚才,你给了我几个信息:第一,你现在有份不错的工作;第二,女朋友愿意跟你同甘共苦;第三,你还有一大帮朋友,经常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还不错。首先,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讲,要想靠自己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其次,现在的剩男剩女这么多,找到真心相爱的伴侣也不容易。再次,在当下的生活压力下,还能有一帮交心的朋友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也是幸运吧。这些你是不是已经拥有了?”
  男孩子听完粲然一笑:“对呀,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是挺幸福的。”
  当你对生活不满时,看看自己是否珍惜了已经拥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正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
  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
  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土地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人们吃饭也该顺应这个规律。春天,阳气升腾,可以吃点儿阳气旺盛的东西,比如香椿、柳芽等带嫩芽的食物;夏天,万物蓬勃,恣意生长,可以吃点儿带叶子的蔬菜,因为生机都在植物的叶子上;秋天,营养聚集在成熟的果实上,则要吃些果实;冬天,大地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就要吃“根”,比如萝卜、土豆等,这些食物里蕴藏着极强的生命力。食物与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
  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天地结缘。一方面,我们要不带成见地与食物结缘;另一方面,要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运行规律。不少人吃成了大胖子,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天地之道、四时规律,没有顺应自然。天地通过食物与我们每个人结缘,但我们学会和它相守了吗?
  有一次在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请我吃饭。我记得,端上来的第一道菜是纯白的、浓浓的菌汤,鲜美得难以言表。我感到很奇怪,普通的菌汤怎么会如此美味?星云大师说:“我们僧人和其他人比起来,有充裕的时光。昨天下午你还没上山,我们就开始调汤了,夜里一直焖煨着,起锅前又放了一把研碎的熟白芝麻。汤之所以鲜美,主要是我们用了大把时光去烹制出食材本身的香气。”
  由此联想到现在的餐馆,煎炒烹炸,重油重酱,都是一些高热量、速食化的食物,做的人花不了多少时间,吃的人同样也用不了多少时间。长此以往,味蕾变得越来越粗糙,神经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商家和食客的心都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没有用心参悟好好吃饭的玄机。所谓饭局,吃的不是饭,而是局;所谓敬酒,敬的也不是人,而是身份。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古人认为,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日本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会多出来十三种酶、十一种氨基酸,能有效抑制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使人可以充分吸收食物里的营养。同时,充分咀嚼还能降低食物摄入量,避免进食过多。老子说:“知足者富。”有很多富翁,山珍海味摆满一桌,都未必会感到幸福;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把茴香豆、一碟小菜,就足以让他快活似神仙。在我看来,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他的性情,反映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星云大师曾对我说:“我做碗面条给你吃,能让你记住二十年!佛光山这么大,就是我卖面条卖出来的。我不仅是个会念经的和尚,还是个会做面条的和尚。”这就是参禅,用心去体味人间美食之道。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有一次,我已经吃得很饱了,对劝食的大师为难地说:“不能再吃了,明天再说吧。”星云大师笑笑:“明天又是明天的因缘了。”
  从那以后,我把吃饭当作参禅,所以从不拒绝尝试任何一种食物。在西藏,吃过干燥生硬的糌粑;在四川,吃过一整盘腥苦刺鼻的鱼腥草;在日本,吃过又臭又咸又粘的纳豆拌白饭;在南非的部落,吃过面目狰狞的“虫子巧克力”。在我看来,体悟食物的不同滋味,就是亲近、认识不同的世界。每次出国,我都坚持不吃中餐,只吃当地的食物,希望在有限的时光中用味蕾、嗅觉去体悟世界各地的美食。多尝试一种食物,就多了一分对各民族思维和传统的理解。
  有一次在土耳其,我正在饱餐当地美食,碰到来自上海的旅游团。他们要送我一包全团最珍贵的榨菜,因为离开榨菜,他们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我只好撒了个善意的谎:“谢谢,我也带着呢。”亲朋好友也经常劝我在出国时带些国内的辣椒酱、腐乳,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希望用有限的游历体验每个地方的极致。
  谈到各国美食,我总喜欢把它和当地的人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头脑中便自然形成了一幅由美食串联而成的“地球村味蕾图”。美国人开朗、热情、天真,还不乏孩子气的任性,所以他们的饮食杂乱且开放;法国人浪漫优雅,一瓶白葡萄酒能喝四个钟头,任凭光阴、美食和心情在空气中发酵;德国人理性实用的美食精神,则是啤酒、香肠、土豆泥、面包圈的混合味道。带着这份理解和亲近,各地的美食与你的舌尖、脾胃,便开始一场温柔、自在的交流。
  多年前的一个午后,在印度的灵修院里,我一边吃着从铅皮桶中盛出的咖喱烩四季豆,一边欣赏着象征着智慧神的猴子和象征着农神的牛在院子中徜徉嬉戏,轻叹着人间的懂得,万物的相惜。不知不觉,其他的人都已吃不下去,而我却还要求再盛一份。
  同样是在印度,有一次我走得饥肠辘辘,便向路边的商家打听吃饭的地方。不知是否此时的我早已饿得虔诚卑微,老人家看我颇有眼缘,马上拉开抽屉,捧出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小食品给我。那一刻,善意和友好都浓缩在了食物里,超越了种族、宗教、国度,让人倍觉宠溺、温暖。
  清晨、日落,豆浆、蛋汤,稳稳坐在干净的餐桌旁,细细品味每一种食材的身世、滋味。感谢它们带着阳光雨露,带着一生的故事,走向我,融入我,并最终与我共同回归这个世界。这世间的爱与美食,皆不可辜负。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
  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 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姥姥和我的父亲。
  关于姥姥的记忆,一次一次地来到过我的梦中,梦里永远是我最后见到她的那个日子。她在吐了一夜鲜血之后,为了不耽误我的考试,悄悄藏好半缸子鲜血,鞋干袜净,整好头发,坐在床沿上等着送我上学。出家门前,姥姥叫住我,给我的手里塞了两个桔子,姥姥说,乖,去考试吧,回来姥姥还坐在这儿等着你。十五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自己家的小院子,我从满月被妈妈抱回的那个小院子,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姥姥的那个小院子,看见守了我十五年的姥姥常坐的那个床沿空了。问妈妈,问舅舅,他们说姥姥进了医院,还说让我考完试后再踏踏实实地去看姥姥,接她回家。我就这么一门一门地考试,那是我初中毕业的中考,考完的那天回家,看见妈妈和舅舅神色凝重地坐在客厅,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让我的脑袋嗡一声就炸开了。他们跟我说的是,你长大了,要告诉你一件事。然后我才知道,姥姥住进医院三天后就走了。她进医院的时候,胃里的瘤子已经破了,人迅速地脱形消瘦,八十高龄的老人,医生说手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让老人喜欢的孩子来送送吧。但是,要强的姥姥跟我妈妈和舅舅说,就让孩子记住我坐在床沿上送她上学的样子,现在这个样子会吓住孩子,我不见她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姥姥生命里的遗憾,或者这才是她真正的骄傲。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我生命里的遗憾,还是我的幸运。我的姥姥,就这样在每一年清明回到我的梦里,没有仓惶,没有憔悴,永远是那样鞋干袜净,目光从容。
  我常常想起的另外一个人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小女儿生命中邂逅的第一个男人,是那个永远可以纵容她的任性,永远可以呵护她的无理,永远可以给她对人性和对爱情的信任,永远在她背后如山般温暖的那个臂膀。我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以后,女儿才能一一解开对父爱的误读,父爱是温暖的,但也是矜持的。父亲有的时候宁肯把爱守成一个巨大的秘密。
  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姥姥像贾母那样慈祥地呵护我,而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正。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数字还要多很多。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爸爸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
  那是他的六十大寿,当时的北京天寒地冻,我正在读大学,中午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买了一个大蛋糕。怕纸盒子把蛋糕撞得歪歪散散,所以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跑上四楼,我兴高采烈地说:“爸,我下午去上课,等我放学回来,晚上给您过生日,咱们吃这个大蛋糕。”爸爸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儿吃的东西,我才不吃这个呢。”我当时心里还想,太不给面子了,可是看爸爸笑了笑,我也没多想,就跑回去上课了。下课回来,妈妈已经把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我们一起切蛋糕,说说笑笑。我记得自己还用枫叶贴在白卡纸上,写上诗,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生日卡。爸爸那个六十大寿过得非常高兴,虽然嘴上说不爱吃蛋糕,我看他也把那一大盘吃得干干净净。
  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那天下午我上学之后,家里来了一个世交家的孩子,刚刚上大学的小男孩,叫涛涛。爸爸顺口就跟他说:“涛涛啊,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我买的蛋糕,我又不爱吃这个,你拿走吧。”涛涛欢天喜地,捧着蛋糕就走了。大概又过了一会儿,离我下午放学不到一个小时,爸爸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在屋子里坐卧不安,走来走去,妈妈问他怎么了,爸爸就小声叨叨着说:“我犯错了,那个蛋糕是丫头给我买的,我不爱吃也不能给别人啊!你快帮我想想,那蛋糕的盒子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牌子?丫头在蛋糕上面给写的是什么字?你能想起多少,咱俩往一块凑,我得去那个蛋糕店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蛋糕。”随后,爸爸就急匆匆地出了门,骑上自行车,冒着寒风满大街去找,找那个他根本不爱吃的蛋糕。据说,在我回到家的一刻钟之前,我六十岁的老爸爸,拎着一盒最相似的蛋糕,呼哧呼哧地回到家。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一直被我误读的那个爸爸。
  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泼的欣欣然;但一想到他们年岁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
  我的父亲,我的姥姥,在他们离去之后,我才知道人生中总有一些遗憾,就是他们健在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爱还不能深深地懂得。也是在他们离去之后,我才一天比一天明白,父母亲人之爱有时候是要隐忍着多少委屈!姥姥送我上学时的目光,背后不知道压着多少痛楚,只有她心里明白,那是最后的生离和死别。
  父亲在病重的那几年里,每一次电话都跟我说,丫头你忙你的,不用往回跑。我有时候还真听了他的话,其实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他的心有多么疼,他是有多么想我。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
  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那年秋天下来了大闸蟹,我从螃蟹壳里慢慢地掏出一勺蟹黄,滴上一点姜醋,满地追小不点儿,一边追一边说,乖,过来吃一口,就吃一口。这个时候,我妈妈也掏出来一勺蟹黄,多放了一点姜醋,在后边追我,说,丫头,你回头,你吃上这口,再去追你闺女。那个瞬间,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后来,女儿跟我说,我跟妈妈、姥姥原来都是在一块的。因为她看见过我生她的剖腹产的疤痕,她也看过姥姥生我的剖腹产的疤痕,所以她知道,很多年以前,她住在我的肚子里,再很多年以前,我住在她姥姥的肚子里。我也知道很多很多年以前,我的妈妈也住在我姥姥的肚子里。
  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
   寻常岁月,漫成节日

   一天的时光之中,我最爱的是斜阳照亮的光阴。

   朝霞的蓬勃总是属于公务的,走上课堂或奔向机场时,脑子里关于这一天的计划总是跳着杂沓的步点;而正午,毫无表情的大极光似乎照耀着一切,又对所有细节不带着特别的眷顾,不仅摄影的人不喜欢,上班的人们也不喜欢。

   而只有夕阳,斜斜勾勒出一段光阴。“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收尽不可逼视的万丈锋芒,有光有阴,层层叠叠,且是光而不耀,阴而不沉。一天的妄想已经没有时间嚣张,而一天过于充实的忙碌也终于有理由放下,对着自己,一心安顿,啜一口红茶或者熟普洱,所有纠结,氤氲而化。

   少年时喜欢宋祁的句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而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

   因为,过于勉强也是一种虚幻,珍惜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斜阳照亮的光阴里,我和台湾的朋友王先生夫妇坐在他家阳台上闲闲地看远方。王先生忽然问我:“一个月前的今天,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

   我怔一怔,开始拼命回忆,确乎想不起来一个月前的这一天傍晚是不是在家里,甚至不太确定是不是在北京。

   “那么,十天前的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王先生又问。

   我再努力回忆,似乎不在北京,做什么都忘记了。

   “三天前呢?还记得吗?”他转头看着我。

   三天前的傍晚似乎在准备行装,平淡无奇的一个寻常黄昏。

   王先生笑了:“于丹,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光都会被忘记,但我要让你记得今天这个傍晚,记得在我家阳台上看过的落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满眼熠熠的光彩。

   落日之前,我刚刚在他家吃过一碗牛肉面。

   为了这一碗面,王先生亲力亲为,提前两天炒好酸菜,然后用冰糖细细地焖着。我到的前一天晚上,他开始熬牛骨汤,用小火炖牛筋。等到我进门前一小时,他才开始炖牛肉。我喝第二杯咖啡时,他太太开始下面。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他们夫妇用了两天的时间,用心得让人动容。

   在那个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落日时分,我悠悠地想:这一生时光里,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绝对确认的只有终将老去这一件事,什么才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时光呢?回忆已经定格,未来还没展开,真正可以抓住的只是当下这个瞬间,尽心倾情过好了当下的人,少一点遗憾,就多一点无怨。

  记住一个寻常日子的理由,有时只是因为自己在这一天投入过特别的努力和诚恳。

   曾经在奥克兰的街头,看见一位粗壮得像个渔夫似的老者,摆了一地摊的酒瓶子,几乎没有什么重样,只不过这些被特殊工艺压扁了的瓶子全装上了表针,装上了电池,嘀哒嘀哒铺了一地的时光。

   我半开玩笑地跟他打招呼:“这些瓶子不会都是你喝出来的吧?”

   他捋了捋小板刷一样的胡子:“瓶子不是我喝光的,可钟表是我做的。”然后,就在清晨的阳光里,他拿着那些白的、黄的、棕的、绿的各式酒瓶子开始给我讲故事,神采飞扬。酒瓶钟大概在二十块钱到六十块钱之间,说不上一天能卖出多少利润,但是灿灿朝阳照耀的那一地,都是他自己镌刻出的时光。

   有一次,一名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子曾在节目现场问我:“老师,我是一个留在北京打拼的外地学生,刚刚参加工作。我所在的企业很大,但我薪水不高,职位也几乎从最低做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升职。我跟女朋友现在还没有钱买房子,只能租房子住。在这么大的北京城里,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内心非常困惑。有时候,朋友请我去吃饭、唱歌,我都不好意思去,因为没有钱回请大家。您说我怎样才能幸福?”

   我跟他说:“刚才,你给了我几个信息:第一,你现在有份不错的工作;第二,女朋友愿意跟你同甘共苦;第三,你还有一大帮朋友,经常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还不错。首先,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讲,要想靠自己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其次,现在的剩男剩女这么多,找到真心相爱的伴侣也不容易。再次,在当下的生活压力下,还能有一帮交心的朋友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也是幸运吧。这些你是不是已经拥有了?”

   男孩子听完粲然一笑:“对呀,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是挺幸福的。”

   当你对生活不满时,看看自己是否珍惜了已经拥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正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

   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

   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土地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人们吃饭也该顺应这个规律。春天,阳气升腾,可以吃点儿阳气旺盛的东西,比如香椿、柳芽等带嫩芽的食物;夏天,万物蓬勃,恣意生长,可以吃点儿带叶子的蔬菜,因为生机都在植物的叶子上;秋天,营养聚集在成熟的果实上,则要吃些果实;冬天,大地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就要吃“根”,比如萝卜、土豆等,这些食物里蕴藏着极强的生命力。食物与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

   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天地结缘。一方面,我们要不带成见地与食物结缘;另一方面,要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运行规律。不少人吃成了大胖子,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天地之道、四时规律,没有顺应自然。天地通过食物与我们每个人结缘,但我们学会和它相守了吗?

   有一次在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请我吃饭。我记得,端上来的第一道菜是纯白的、浓浓的菌汤,鲜美得难以言表。我感到很奇怪,普通的菌汤怎么会如此美味?星云大师说:“我们僧人和其他人比起来,有充裕的时光。昨天下午你还没上山,我们就开始调汤了,夜里一直焖煨着,起锅前又放了一把研碎的熟白芝麻。汤之所以鲜美,主要是我们用了大把时光去烹制出食材本身的香气。”

   由此联想到现在的餐馆,煎炒烹炸,重油重酱,都是一些高热量、速食化的食物,做的人花不了多少时间,吃的人同样也用不了多少时间。长此以往,味蕾变得越来越粗糙,神经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商家和食客的心都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没有用心参悟好好吃饭的玄机。所谓饭局,吃的不是饭,而是局;所谓敬酒,敬的也不是人,而是身份。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古人认为,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日本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会多出来十三种酶、十一种氨基酸,能有效抑制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使人可以充分吸收食物里的营养。同时,充分咀嚼还能降低食物摄入量,避免进食过多。老子说:“知足者富。”有很多富翁,山珍海味摆满一桌,都未必会感到幸福;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把茴香豆、一碟小菜,就足以让他快活似神仙。在我看来,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他的性情,反映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星云大师曾对我说:“我做碗面条给你吃,能让你记住二十年!佛光山这么大,就是我卖面条卖出来的。我不仅是个会念经的和尚,还是个会做面条的和尚。”这就是参禅,用心去体味人间美食之道。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有一次,我已经吃得很饱了,对劝食的大师为难地说:“不能再吃了,明天再说吧。”星云大师笑笑:“明天又是明天的因缘了。”

  从那以后,我把吃饭当作参禅,所以从不拒绝尝试任何一种食物。在西藏,吃过干燥生硬的糌粑;在四川,吃过一整盘腥苦刺鼻的鱼腥草;在日本,吃过又臭又咸又粘的纳豆拌白饭;在南非的部落,吃过面目狰狞的“虫子巧克力”。在我看来,体悟食物的不同滋味,就是亲近、认识不同的世界。每次出国,我都坚持不吃中餐,只吃当地的食物,希望在有限的时光中用味蕾、嗅觉去体悟世界各地的美食。多尝试一种食物,就多了一分对各民族思维和传统的理解。

   有一次在土耳其,我正在饱餐当地美食,碰到来自上海的旅游团。他们要送我一包全团最珍贵的榨菜,因为离开榨菜,他们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我只好撒了个善意的谎:“谢谢,我也带着呢。”亲朋好友也经常劝我在出国时带些国内的辣椒酱、腐乳,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希望用有限的游历体验每个地方的极致。

   谈到各国美食,我总喜欢把它和当地的人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头脑中便自然形成了一幅由美食串联而成的“地球村味蕾图”。美国人开朗、热情、天真,还不乏孩子气的任性,所以他们的饮食杂乱且开放;法国人浪漫优雅,一瓶白葡萄酒能喝四个钟头,任凭光阴、美食和心情在空气中发酵;德国人理性实用的美食精神,则是啤酒、香肠、土豆泥、面包圈的混合味道。带着这份理解和亲近,各地的美食与你的舌尖、脾胃,便开始一场温柔、自在的交流。

   多年前的一个午后,在印度的灵修院里,我一边吃着从铅皮桶中盛出的咖喱烩四季豆,一边欣赏着象征着智慧神的猴子和象征着农神的牛在院子中徜徉嬉戏,轻叹着人间的懂得,万物的相惜。不知不觉,其他的人都已吃不下去,而我却还要求再盛一份。

   同样是在印度,有一次我走得饥肠辘辘,便向路边的商家打听吃饭的地方。不知是否此时的我早已饿得虔诚卑微,老人家看我颇有眼缘,马上拉开抽屉,捧出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小食品给我。那一刻,善意和友好都浓缩在了食物里,超越了种族、宗教、国度,让人倍觉宠溺、温暖。

   清晨、日落,豆浆、蛋汤,稳稳坐在干净的餐桌旁,细细品味每一种食材的身世、滋味。感谢它们带着阳光雨露,带着一生的故事,走向我,融入我,并最终与我共同回归这个世界。这世间的爱与美食,皆不可辜负。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

   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 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姥姥和我的父亲。

   关于姥姥的记忆,一次一次地来到过我的梦中,梦里永远是我最后见到她的那个日子。她在吐了一夜鲜血之后,为了不耽误我的考试,悄悄藏好半缸子鲜血,鞋干袜净,整好头发,坐在床沿上等着送我上学。出家门前,姥姥叫住我,给我的手里塞了两个桔子,姥姥说,乖,去考试吧,回来姥姥还坐在这儿等着你。十五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自己家的小院子,我从满月被妈妈抱回的那个小院子,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姥姥的那个小院子,看见守了我十五年的姥姥常坐的那个床沿空了。问妈妈,问舅舅,他们说姥姥进了医院,还说让我考完试后再踏踏实实地去看姥姥,接她回家。我就这么一门一门地考试,那是我初中毕业的中考,考完的那天回家,看见妈妈和舅舅神色凝重地坐在客厅,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让我的脑袋嗡一声就炸开了。他们跟我说的是,你长大了,要告诉你一件事。然后我才知道,姥姥住进医院三天后就走了。她进医院的时候,胃里的瘤子已经破了,人迅速地脱形消瘦,八十高龄的老人,医生说手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让老人喜欢的孩子来送送吧。但是,要强的姥姥跟我妈妈和舅舅说,就让孩子记住我坐在床沿上送她上学的样子,现在这个样子会吓住孩子,我不见她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姥姥生命里的遗憾,或者这才是她真正的骄傲。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我生命里的遗憾,还是我的幸运。我的姥姥,就这样在每一年清明回到我的梦里,没有仓惶,没有憔悴,永远是那样鞋干袜净,目光从容。

   我常常想起的另外一个人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小女儿生命中邂逅的第一个男人,是那个永远可以纵容她的任性,永远可以呵护她的无理,永远可以给她对人性和对爱情的信任,永远在她背后如山般温暖的那个臂膀。我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以后,女儿才能一一解开对父爱的误读,父爱是温暖的,但也是矜持的。父亲有的时候宁肯把爱守成一个巨大的秘密。

   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姥姥像贾母那样慈祥地呵护我,而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正。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数字还要多很多。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爸爸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

   那是他的六十大寿,当时的北京天寒地冻,我正在读大学,中午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买了一个大蛋糕。怕纸盒子把蛋糕撞得歪歪散散,所以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跑上四楼,我兴高采烈地说:“爸,我下午去上课,等我放学回来,晚上给您过生日,咱们吃这个大蛋糕。”爸爸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儿吃的东西,我才不吃这个呢。”我当时心里还想,太不给面子了,可是看爸爸笑了笑,我也没多想,就跑回去上课了。下课回来,妈妈已经把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我们一起切蛋糕,说说笑笑。我记得自己还用枫叶贴在白卡纸上,写上诗,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生日卡。爸爸那个六十大寿过得非常高兴,虽然嘴上说不爱吃蛋糕,我看他也把那一大盘吃得干干净净。

   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那天下午我上学之后,家里来了一个世交家的孩子,刚刚上大学的小男孩,叫涛涛。爸爸顺口就跟他说:“涛涛啊,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我买的蛋糕,我又不爱吃这个,你拿走吧。”涛涛欢天喜地,捧着蛋糕就走了。大概又过了一会儿,离我下午放学不到一个小时,爸爸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在屋子里坐卧不安,走来走去,妈妈问他怎么了,爸爸就小声叨叨着说:“我犯错了,那个蛋糕是丫头给我买的,我不爱吃也不能给别人啊!你快帮我想想,那蛋糕的盒子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牌子?丫头在蛋糕上面给写的是什么字?你能想起多少,咱俩往一块凑,我得去那个蛋糕店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蛋糕。”随后,爸爸就急匆匆地出了门,骑上自行车,冒着寒风满大街去找,找那个他根本不爱吃的蛋糕。据说,在我回到家的一刻钟之前,我六十岁的老爸爸,拎着一盒最相似的蛋糕,呼哧呼哧地回到家。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一直被我误读的那个爸爸。

   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泼的欣欣然;但一想到他们年岁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

   我的父亲,我的姥姥,在他们离去之后,我才知道人生中总有一些遗憾,就是他们健在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爱还不能深深地懂得。也是在他们离去之后,我才一天比一天明白,父母亲人之爱有时候是要隐忍着多少委屈!姥姥送我上学时的目光,背后不知道压着多少痛楚,只有她心里明白,那是最后的生离和死别。

   父亲在病重的那几年里,每一次电话都跟我说,丫头你忙你的,不用往回跑。我有时候还真听了他的话,其实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他的心有多么疼,他是有多么想我。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

   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那年秋天下来了大闸蟹,我从螃蟹壳里慢慢地掏出一勺蟹黄,滴上一点姜醋,满地追小不点儿,一边追一边说,乖,过来吃一口,就吃一口。这个时候,我妈妈也掏出来一勺蟹黄,多放了一点姜醋,在后边追我,说,丫头,你回头,你吃上这口,再去追你闺女。那个瞬间,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后来,女儿跟我说,我跟妈妈、姥姥原来都是在一块的。因为她看见过我生她的剖腹产的疤痕,她也看过姥姥生我的剖腹产的疤痕,所以她知道,很多年以前,她住在我的肚子里,再很多年以前,我住在她姥姥的肚子里。我也知道很多很多年以前,我的妈妈也住在我姥姥的肚子里。

   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