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犹太式教育百科全
作者 [以色列]希里·科哈维 著,酷威文化 出品
出版日期 2022-06-01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31755746
ISBN号
(10位)
7531755742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19.8
约合(US$) 15.64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本讲述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家教书,写给所有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书中从教育目标、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代际传递、特殊节点的教育方法等问题出发,强调了正确的父母之爱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塑造孩子个性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本书提供了不同类型问题下的教育指导,给父母带来实用的育儿知识。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YI部分讲述父母的育儿目标。涉及自我价值、安全感、自我认同、积极的社交技能、积极价值观和同理心等内容,帮助父母用正确的育儿方法引导孩子成长。
    第二部分重点关注父母本身。讲述了育儿的复杂与艰辛,育儿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正念和自我关怀在育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父亲的参与、伴侣之间的浪漫、父母和孩子学校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特殊的育儿情况,例如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离异父母,以及特殊儿童的父母。
    第四部分带领父母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育儿问题。介绍了动物育儿的特点,育儿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关于儿童心理治疗的想法和见解。
  
  作者简介:
    [以色列]希里·科哈维
    教育心理学家,特拉维夫大学心理学博士,畅销书作家。在医院和公共部门为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和心理治疗。著有以色列成功的育儿书籍之一《以色列育儿指南》。
    译者简介:
    胡方凝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从事专业翻译工作,拥有多年书籍翻译经验,为多家国际奢侈品牌提供翻译服务。
  
  第YI部分 你要去哪里?——育儿目标
    01 爱:父母之爱是育儿之基
    02 自我价值:父母的赞许之力
    03 安全依恋:成为孩子永远的后盾
    04 情感氛围:带给孩子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05 玩耍与创造力:不只是孩子,父母也应参与其中
    06 电子科技时代:不要让电子产品夺走孩子
    07 情绪管理:父母听得进去,孩子说得出口
    08 延迟满足:学会等待与感恩
    09 相似之处:孩子为何“需要”像父母
    10 真实的自我: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11 心智化:内见他人,外见自我
    12 自我效能: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13 内在动力:把“我能行”变为“我想做”
    14 积极的价值观:做值得孩子钦佩的父母
    15 问题儿童:“叛逆”的孩子,也想做个好孩子
    16 界限与权威:让亲子关系处于正确的位置
    第二部分 享受其中——以父母为中心
    17 育儿挑战:育儿为何如此复杂?
    18 为人父母与幸福:如何让育儿变得快乐?
    19 正念:将注意力转向当下
    20 自我关怀:以友善温暖的目光看待自己
    21 作为父亲:育儿不只是妈妈的任务
    22 伴侣关系:不要忘记浪漫的二人世界
    23 教育系统:不是敌人,而是盟友
    24 代际传递:育儿模式也会“遗传”
    25 直面过去:父母的错不应成为我们的错
    第三部分 不同情况——特殊情况下的育儿
    26 青春期:让人恐慌还是令人期待?
    27 离异父母:糟糕的伴侣未必是糟糕的父母
    28 特殊儿童:将不幸变为与众不同
    第四部分 慢慢来——育儿拓展知识
    29 动物育儿:抚养子女是我们的天性
    30 育儿历史:从“低等生物”到需要被爱的“人”
    31 儿童心理治疗:与孩子一起面对困境
    后的话
    致谢
    个人感言
  
    父母的很多焦虑和烦恼都来自对孩子的“未知”。其实所有的养育问题都像镜子,问的是孩子,照见的是父母。希里·科哈维是一位资深教育心理学者,也是位了不起的妈妈,她在这本书中全面而详实地向我们展示了犹太育儿方法以及她的亲身实践经验,让父母能找到让孩子和自己都获得幸福的奥秘。
    ——知乎读者 木子李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和具体,除了向我们提供了犹太人的现代育儿理念,作者还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说明,让父母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日常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微博读者 知知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让我这个二胎妈妈十分认同甚至惊叹不已。这本书写得非常全面,指出了普遍性的育儿情况,比如如何为孩子打造积极、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有许多特殊育儿之道,比如如何养育特殊儿童,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等等。每一章都引起了我的共鸣,希望自己也能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育儿之道。
    ——百度读者 桃子妈妈
  
  03
    安全依恋:成为孩子永远的后盾
    拥有安全感、信任、安心、平静、亲密关系的喜悦、良好的陪伴、接受帮助和依赖他人的能力,以及独立能力 —— 谁不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谁不想成为这样的成年人呢?
    这些品质主要是通过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孩子对于重大问题(如信任、安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认知往往建立在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上,这种认知模型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
    为人父母的奥秘
    我们的育儿之道为孩子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世界是否美好和安全?人际关系是令人快乐的,还是令人焦虑、恐惧的?自我独立和尝试新体验是否安全?长大离家后是否还可以回头?
    这些认知过程在依恋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依恋理论被认为是当今心理学领域重要的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参见第26页的带框文字),这一理论对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孩子需要“情感加油站”
    你还记得当手机没电而手头没有充电器的时候吗?你有什么感觉?紧张、烦躁、不安?当车里的油表显示燃油即将告罄,你没办法只能空轰油门,同时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提前加油时呢?
    看到手机电量不足或者燃油指示灯亮时,我们会感到压迫、受限。当手机电量为 100% 或汽车油箱已满时,我们感觉整个世界都触手可及,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依恋理论指的是我们对安全基地或“情绪加油站”的强烈需求。“情绪加油站”是为我们所有的行动和活动提供能量的情感补剂。父母就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的人,就是“情绪加油站”,就是充电器。
    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早上醒来,孩子都要面临各种挑战。他们要同时应对很多方面,比如社交、学业、情感,每天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们赋予孩子的安全感、鼓励和爱,就是孩子所需的情感补剂。手机充电器让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工作一整天,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情感补剂可以帮助他们走向世界,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孩子需要安全基地。我们越是在情感上为他们增加补剂,他们越感到自由和自信。滋养支持型的育儿方式可以让孩子充满好奇心、乐于尝试新事物、学习和享受快乐,对于天上幼儿园的幼儿如此,对于离家去远方上大学的十九岁孩子同样如此。因为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距离发生了变化。
    孩子也需要我们作为“避风港”
    如果有一天孩子想去远方,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永远向他们敞开,让他们可以随时返回。当看到一个刚刚开始满地爬的婴儿,你可能会注意到他们多么渴望离开父母身边,陶醉在刚刚掌握新技能的喜悦和获得的自由中;但他们爬不远。有时婴儿们会从远处观察父母,然后爬回他们身边,和父母拥抱片刻,获得信心,然后又开始爬行。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需要我们作为他们的避风港或停靠站;他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休息、补充能量、获得安全感和信心的地方,然后再重新探索外面的世界。
    没有哪个人会因为“年纪太大”而不需要父母的拥抱。随着孩子离开父母的“安全基地”,父母也要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在孩子需要情感补剂时可以随时回头。离开父母的“安全基地”,探索外面的世界,然后回到父母的“避风港” —— 这就是“安全感圆环”(见图片)。“安全基地”允许孩子离开父母,去外面大胆学习和体验新事物,而“避风港”永远向他们敞开,欢迎他们回来。
    安全感圆环
    引自:库伯, 霍夫曼 & 鲍威尔, 2019。
    孩子观察世界的“眼镜”
    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依恋如此重要?
    除了为孩子提供“情感补剂”之外,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极大影响着他们的“眼镜” —— 他们看世界的工具。在专业术语中,这副“眼镜”就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依恋模式,包括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
    “如果我哭了,会有人来安慰我吗?”“如果我害怕,有没有人可以保护我,减轻我的担忧?”“离开父母去探索新事物是否安全?”
    父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对孩子的依恋模式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与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父母会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空间,同时在孩子需要时安慰他们。这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安全依恋。因此,这些孩子相信世界是一个美好而安全的地方。他们更容易感到快乐和独立,乐于尝试各种新事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在遇到困难或危难时仍然能够依靠父母。幸运的是,大多数孩子都属于这一类。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安全依恋模式如同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孩子戴着“乐观的眼镜”看待世界,他们从家里耳濡目染获得的积极世界观会在他们与外界的所有关系中得以证明,由此建立了一个积极的、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父母与孩子在身体上或情感上疏远甚至不联系;有的父母令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还有的父母无法忍受与孩子任何形式的分离,不能把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在这些情况中,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这些孩子可能戴着“强势或悲观的眼镜”看待世界,而这些“眼镜”会一次又一次地向他们证明,世界是一个残酷、危险、不公平的地方。从家庭中形成的负面思维模式也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与外界的关系恶化。
    研究证明,孩子初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模式往往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始终如一地表现出来。无论在婴幼儿时期、青春期还是成人时期,我们都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观察出他们属于哪种依恋模式。是不是感觉肩负重担?事实的确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的作用不容怀疑:我们这辈子的使命之一就是教育孩子相信世界是一个美好而安全的地方。但我们要怎么做?
    “陪伴”孩子的能力 —— 情感陪伴的意义
    很多心理学理论都研究过如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相信世界是美好和安全的,如何将人际关系视为快乐源泉等问题。这些答案其实都很简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的说法,能否达到以上要求主要取决于父母“陪伴孩子”的能力。换句话说,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陪伴会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
    那么这样的陪伴包括哪些?美国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 进一步扩展了斯特恩的理论,认为这种陪伴就是与孩子在一起时将所有注意力用来“关注当下”,比如倾听孩子的需求、对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兴趣、在孩子需要时抚慰他们、和孩子一起玩耍、关心和爱护他们。西格尔表示,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四个“S品质”帮助孩子成为冷静自信的人:
    安全(Safe) —— 孩子感受安全的能力。
    被关注(Seen) —— 孩子感受到被人真正关注和理解,感觉自己很重要。
    被安抚(Soothed) —— 孩子知道在需要时有人会安抚他们。
    安全感(Secure) —— 孩子认为世界是安全的,是像“家”一样的地方。“安全感”是通过其他三个“S 品质”的结合来实现的。
    不过请注意,我们不必在所有情形中都陪伴在孩子身边。当与孩子待在一起时,我们在情感上也需要在场 —— 倾听他们的声音,在需要时安抚他们。如果我们在情感上未能在场,那么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需要弥补这一缺失。(“抱歉,当时我没有注意,我走神了。你再跟我说一遍,学校里发生什么了?” 或者“抱歉我刚才吼了你,我不是有意的,我当时在想别的事。”)
    然而,这里要强调的另一点是,我们的情感陪伴不要过度。情感陪伴并不意味着过度参与或干涉。
    “直升机式”育儿和“扫雪机式”父母—— 好心办“坏事”
    心理学理论不是的。当一个重要心理学理论被误解时,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育儿行为。虽然这一切都是出于好意。对“依恋理论”的误解,导致了“直升机式”育儿的广泛出现。
    直升机式育儿一词由美国记者哈拉·埃斯托夫·马拉诺(Hara Estroff Marano)创造,意即父母犹如救援直升机一样在孩子身边不断盘旋,只为在孩子可能需要帮助或遭遇痛苦时立即出现。比如,当儿子在操场上想和其他男孩一起玩耍而被拒绝,当老师在考试中给女儿打了低分,甚至当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与大学室友发生矛盾时,父母如同救兵般突然出现。当“直升机式”父母发现这些情况时,会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将他们的孩子从中拯救出来,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
    近又流行起一个新词,叫“扫雪机式”父母,这是一种更为的育儿方式。“直升机式”父母在孩子上方盘旋,随时预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而“扫雪机式”父母则走在孩子前面,在问题或冲突可能发生之前就将其铲除干净。
    这两种育儿模式弱化了孩子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干扰且损害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且研究显示,这种养育方法与儿童抑郁与焦虑之间也存在联系。很有可能你女儿的老师在给她打分时算错了分数,或者孩子的室友确实不好相处。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就是生活。孩子在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时,会自发地成长。所以,除非我们真的觉得有必要(比如涉及安全问题,或孩子客观上无法保护自己时),否则还是尽量让孩子依靠自己去解决各种困难。这种独立会使他们受益终身。有时孩子能成功解决问题,有时不能,这也没关系。
    建立安全依恋并不容易
    我强调过那些有助于为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父母品质:能够提供情感陪伴、各方面稳定如一,拥有与孩子“和谐相处”的能力。除了这些重要的父母品质之外,孩子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其依恋模式的发展。如果你有好几个孩子,就应该知道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有些孩子比较难对付,比如爱哭闹、情绪难以调节、难以平静,或者极度害羞。这些个性特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高度敏感或“复杂”的孩子会给任何父母带来挑战,影响我们育儿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以及育儿效能感。当一个“难对付”的孩子的父母很难。而这些孩子因为这样的个性,有时会缺少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如果你的孩子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或者你自己因为个人原因(家庭悲剧、经济困难、社会孤立、产后抑郁或童年阴影等)正在经历低谷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参见第24节关于代际传递的内容)。
    如果你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相处很困难,那么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请不要对此坐视不管。你需要积极寻求适当的帮助与支持,比如听取他人建议、探索问题根源,后尝试去解决。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给予情感陪伴的父母,那些倾听孩子、拥抱他们、理解他们、给予安慰和赞许的父母,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依恋。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是大多数时候是可以做到的。
    我建议并鼓励父母尽一切可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但是,如果你觉得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依恋模式,这也并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你了解全局,从纠正育儿方式入手,就很有可能改善他们的依恋模式,比如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参见本节后半部分的实用建议清单)。当父母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加专注和冷静时,孩子也可以改善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模式,从而建立起对父母和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
    “依赖”并不是一个坏词 —— 鲍尔比的有趣观点
    依恋理论由英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首次提出。该理论基于一种假设 —— 我们生来就需要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父母给孩子的情感陪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孩子日后培养安全感播下了种子。父母让孩子知道建立人际关系的益处,这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过程。不仅仅是人类会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内的很多动物也拥有相同的亲子情感依恋系统。
    但令人惊讶的是,约翰·鲍尔比本人的童年生活却遭受依恋问题和父母远离的困扰。鲍尔比从小在伦敦长大,他的父亲是王室外科医生,经常无法陪伴鲍尔比。而鲍尔比的母亲和许多女性一样,认为父母的爱和拥抱会宠坏孩子,所以她每天只在“下午茶时间”与孩子见面,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鲍尔比的婴儿时期主要由保姆抚养和照顾,保姆给予了他大量的爱和关怀。然而,鲍尔比刚满四岁时,保姆不得不离开这个家庭,他非常不舍。7岁时,他和哥哥被送到寄宿学校,这件事后来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17岁时,鲍尔比的父母认为他注定要成为一名水手,但他写信回复说,自己打算找一份对全人类都有积极影响的工作。从今天看来,他确实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在鲍尔比后来的著作中,他针对这个社会发表了一些清晰而果断的观点,十分鞭辟入里。他提到了社会对“依赖”这个词赋予的负面含义。他认为,如今的社会对独立的重视高于一切:独立、个人主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力更生的能力。人们认为“依赖”和“溺爱”是亟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他人的依赖和需要、对紧密情感的渴求,是我们建立情感关系的基础。其实,依赖和需要他人是健康的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幸运的是,与鲍尔比时代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不同,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不再害怕爱自己的孩子。不过鲍尔比的社会批判在当今时代仍然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学到很多东西,如育儿的重要性,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等。
    那么我们如何付诸实践呢?
    作为父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陪伴孩子,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基地 —— 让他们可以离开的“情感补给站”,还有一个允许他们随时回头、获得保护和安全感的“避风港”。
    为此,请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欢笑,倾听并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对你的生活产生兴趣,与他们一起进行有趣的活动。与孩子“相处”的能力是帮助孩子培养安全依恋的重要基础之一。不过,这必须自然而然,不能夸张或过度。
    有时候,父母自己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会渗透到他们与孩子发展的关系中。例如,当父母不断要求孩子表达对自己的爱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是不健康的,请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每个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他们。假设你是“足够好的父母”,你可以确信你的孩子确实爱你。在这件事上,他们不需要证明他们的爱来缓解你的不安全感。
    另一个问题模式出现在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父母身上。毫无疑问,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确立界限是必不可少的,你有权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生气。但是当孩子发脾气时,你完全置若罔闻,甚至故意离开,这种做法是没用的,(“如果你再大喊大叫,我就要离开家/我一整天都不会跟你说话”)而且更是有害的。如果你时常这样做,那就需要找出根源所在。这可能是你自己小时候经历的行为模式。你好尝试改变这种模式,避免重蹈覆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不应威胁要“离开”他们的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母亲,请记住接下来的旅程你必须要和孩子一起前行,不能半路放弃。在孩子生命的开始阶段,父母持续而稳定的陪伴至关重要。
    在孩子的一生中,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必须在他们对亲密、温暖和安全的需求以及他们对独立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这项任务并不容易,因为平衡点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似乎当我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平衡点,但是一眨眼,孩子长大了,他们对独立的需求也出现了变化,有了新的发展。就好像昨天才教他自己过马路,而现在他想和朋友一起坐公交车去海滩。这合理吗?符合逻辑吗?符合他们的年龄吗?答案并不明确。然而,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而是必须学会放手,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逐渐独立。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必须守护他们,开诚布公地对话,在需要时为他们加油。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请不要做“直升机式”父母或“扫雪机式”父母。你的孩子不需要你扮演这样的角色。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任务和挑战吧,当然,前提是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能力。
    其实,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也逐渐成了“等候站”。就像前面讲到的加油站或手机充电器的比喻一样,我们不应该追赶他们,也不应该在电池满电时继续充电。我们无须保留他们对我们的依赖,但我们也不可强迫孩子在不适合他们的环境、年龄或能力的情况下保持独立。我们要做的只是陪伴,作为孩子身边一个稳定的、专注的、充满爱的存在,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做好准备。
    另外我们需要明白: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我们的赞许、爱和情感支持。我们给予孩子的爱,以及安全与稳定,都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的重要的礼物,无论是在他们年少的时候,还是在他们长大成人后。
    结语
    作为父母,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两个相似且互补的基本需求: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一个允许他们出去体验世界的地方;充当一个“避风港”,一个稳定的地方,欢迎他们随时回家,补充所需的情感补剂。我们给孩子的陪伴为他们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奠定了基础。这种基本的信任会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因此,拥有安全依恋能力其实是父母可以给孩子的重要的礼物之一。
    安全依恋模式的发展主要在于我们拥有“陪伴”孩子的能力,根据他们的需要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不会太少,也不会太多。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