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轨步型,斜中寓正。 ——王培生大师嫡传弟子张全亮,详解纯正吴式太极拳。 内容简介 三种套路,循序渐进,适合广泛人群: 10式,适合没有太极拳基础,练拳时间少的读者; 18式,适合学过太极拳,想开始接触吴式太极拳的习练者; 28式,适合吴式太极拳的进阶习练者和参赛者。 作者简介 张全亮,自幼酷爱武术,习练多种拳法。20世纪70年代先后师从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学习梁式八卦掌、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学习吴式太极拳。2005年创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现在全国及海外已设有48个辅导站,8个分会。2009年和2014年,分别主持申报吴式太极拳(北派)成为北京市市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先后出版了8部太极拳、八卦掌方面的专著,发行光盘20碟,发表论文、文章300余篇。现任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大兴区武术协会名誉会长,《武当》杂志顾问。曾担任央视《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专家评委、总裁判长,央视“武林盛典”训练营主教练等。 目 录 序 自序 吴式太极拳(北派)鸣生亮门门规师训 吴式太极拳的源流与发展 吴式太极拳概要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0式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8式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28式 附录 前 言 因与张全亮先生多年朋友的关系,在他的这本《吴氏太极拳入门捷要》付梓之前,我便见到了这本书的原稿。张先生的意思,无非是想让我看完之后提些意见以便修改;而就我而言,则是沾了近水楼台的光,得以先睹为快。 看完之后,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虽然难免会有狗尾续貂之嫌。我觉得,我有责任把我对张全亮先生的一些了解和我看完这部书稿后的一些感受告诉读者,以期为朋友们阅读本书和学习吴氏太极拳提供一些帮助。 对于张全亮先生,我想,已经读了这本书的人不必说,即便没有读过的人,只要他是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爱好者,恐怕多少都会对他有些了解。在众多的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写的文章或关于他的节目。而他所传承的吴氏太极拳,最近又分别被评定为北京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切充分说明,张全亮先生的确是当代中国武林一个有很大影响的重量级人物。 张全亮先生的成就,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本人功夫上的造诣,一个是他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关于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不想多说,因为各位所了解的,也许一点儿都不比我少。这里,我只想和朋友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张全亮先生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真正了解张全亮先生的人都不难做出回答。如果有哪位读者一时还答不上来,那就请他认真地读一读本书“我与吴氏太极拳”这一章吧。在这里,我之所以特别认真地向读者推荐这一章,是因为这一章绝不是在讲故事,更不是在自我标榜或自吹自擂。如果那样看,就未免太肤浅了。通过这一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对我们学好练好太极拳很有帮助,而且对我们今后如何做人都极有好处。读者万不可等闲视之。如同很多武术书一样,很多人在读这样的书时,往往只重视书中讲“技术”的部分,如某一招某一式该如何动作,如何使用,等等。我们的朋友们如果也是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继承是根本,创新无至境。——张耀庭 弘扬国术,重任在肩。——李杰 自如功夫,自由境界。——余功保 免费在线读 关于吴氏太极拳的“步型”通常称为“川字”步型。但什么叫“川字”步型呢?分析一下就清楚了。比如把我们身体的左侧,从肩井到涌泉这条线比做是“川”字左边的一竖;从百会到会阴这条线比做是“川”字中间的一竖;把右侧从肩井到涌泉的这条线比做是“川”字右边的一竖。定势一看,其外形不就像一个“川字”吗!故称之为“川字”步型。 但是我们在练拳时,如果每个动作都要求呈现这种步型状态,那不就是双重了吗?那就完全不符合吴氏太极拳“单腿负重”的最基本的要求了。我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川字”步型,作为吴氏太极拳的法定步型,是不确切的。应该以定势时的步型为准。定势时的步型是将“川字”中间的一竖和旁边的一竖重叠起来,但重叠起来以后步型就不像“川字”了,而像一个“轨道”型。所以我迷茫了很久,最后决定把吴氏太极拳的法定步型,改称为“轨道”步型。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讲课中,把吴氏太极拳的步型都称之为“轨道”步型。并加以上述解释。认为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但近两年我又通过反复认真的实践体悟,并多方征求意见,又认为“川字”步型和“轨道”步型,这两种定义都不十分确切。应该把这两种称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把吴氏太极拳的法定步型,定位为“川轨步型”就比较确切了。也就是说在每个动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瞬间的投影状态是“川字”步型;一但这个运动结束,动作定型时,必然呈现出的是“轨道”步型。所以在此我明确地将吴氏太极拳的法定步型,改定为“川轨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