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历史读物很难在艰涩与媚俗之间找到平衡。而作者以流畅而犀利的文笔,把东亚四百年娓娓道来,用浅近的语言去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在通俗生动的同时,还能保持语言的克制与严谨。同时,又无处不体现着作者的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东亚的现代进程中,天下秩序在清代有重大的改变;满洲崛起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中日韩三地与欧洲相遇的相似与不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全球贸易背景;广岛和长崎的命运是如此这般被选定……四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各种势力的纵横捭阖,很多在教科书上都是看不到的。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海报: [12399958_海报.jpg]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作者简介 宋念申,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著有MakingBordersinModernEastAsia:TheTumen RiverDemarcation,1881-1919(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中英文论文发表于TheJournalofAsianStudies,TheAsia-PacificJournal,《文化纵横》等期刊。 目 录 一、亚洲反题 1.何为“东亚”,为何“东亚”? 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3.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二、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1.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2.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3.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4.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三、满洲崛起:多元国家的塑成 1.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2.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3.“满”与“旗”:族、籍之间 4.“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