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中国文化的精神
作者 许倬云 著
出版日期 2018-11-0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10861017
ISBN号
(10位)
7510861012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24.6
约合(US$) 19.43
[ 内容简介 ]

★ 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过去史家论中国文化精神多从精英观点发挥,以致不太能关注广大民众,也不容易为普通民众理解,年近九十的史家许倬云,独辟蹊径,重新反省“以人为主体,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大传统”与“小传统”并重,考察普通人所思所想,重新检讨中国文化中庶民百姓的精神层面。
  ★ “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
  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许倬云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发掘养分,用逐渐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书,余英时郑重推荐、许纪霖专文导读
  许先生社会史和考古学的知识以及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文本中自由行走。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是这本书远远超越前人之所在。
  ★ 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从宗教、哲学、历法、艺术、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出发,发掘文化的本相,诠释“文化中国”与“民间中国”的真谛,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 作者自述
  现代文明正在进入一个非常紧张的转变关头,甚至可以说到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西方文明主宰世界,已经有三百年之久。由于西方文明本身排他的特色,这一个长时段内,西方文明已经削薄甚至毁损了许多其他文明。于是,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因素,重觅新生。此时,环顾全世界,能够对西方文明提出针砭的文化系统,只有中国这一处了!
  我希望能够厘清从传统延续到今天,一般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就会影响他们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原则。我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当然与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们自上而下精微细密的讨论有所不同。庶民所持的精神生活观念笼统地继承了传统,在继承到实践之间,他们会有所拣选,也有所阐释。庶民所持有的观念,与学者高头讲章的精微细密不能同日而语。但这些笼统的原则却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庶民间相互传授和解释的文化,具体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影响到他们所理解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中国文化以人为主体的特性,以及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依附关系,也许可以当作他山之石。将中国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救现代文明的困难。晚年衰病之时,我汲汲于撰述,区区管见,能否有用?然而,至少许此宏愿,犹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得失不在计较。
  显示部分信息
  目  录
  导 读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许纪霖
  
  解 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前 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第四章 多元互动的秩序
  第五章 永远变化的宇宙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七章 守护人间的众神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后 言 中国文化的新生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本书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许先生新著特别推广到普通民众,自是一别开生面之创举,因而也构成本书一大特色。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
  ——余英时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葛兆光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许纪霖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
  显示部分信息
  免费在线读
  一个世纪来,中国人学习的对象,那个曾经辉煌的西方世界却已迷茫不知方向,势将面临分崩离析。中国人将何去何从?然而,中国发展的形态和方向,将影响到世界整体的前途。本书,想从检讨过去和目前,提出一些我们该注意的问题并供大家思考。这也许对于我们寻找自己,重建自己的社会,能尽一些提醒的努力。
  这一份心愿,已经许下去很久,但是因为限于能力一直没有下手。最早启发我的作品,是冯友兰在抗战期间撰写的“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篇。这六篇著作,从1939 年到1946年陆续出版,其内容就是尝试为中国文化的精神部分检讨诊脉,由此提示新的出路。从上述出版年份来看,这是抗战时期的著作,第一篇发表的时间是抗战第三年,最后一篇发表的时间则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年。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由生死存亡之际艰苦挣扎,终于熬到国土重光的阶段。在战争期间,艰难困苦,存亡未知,可是为了国家民族,更为了中国文化的延续,知识分子当时可以在警报声中、防空洞口、大树底下,弦歌不断,希冀中国的文化种子不因此而中断。冯友兰执教清华大学,因为家学渊源,研究中国的文化根底很深,又在美国留学,专治西方哲学,对于西方的学问也有深入研究。这六篇文章,是他努力检讨中国文化渊源,也设想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综合作品。其中,《新理学》《新原道》和《新世训》,都相当专注地重新阐释中国哲学传统,也尽力设法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既有批判,也有新解;《新事论》和《新原人》,则相当程度地注意到中国人新时代应有的伦理观念。
  冯先生的著作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哲学家们各以其学派的观念和方法论,对冯先生的综合理论有相当的批评。然而,一般知识分子都深深感觉,这六篇著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于中国即将复兴的局面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很快,中国内战、政权转移,冯先生以形而上学的立场所做的研究,与新政权的唯物主义格格难以兼容。在政治权力压迫之下,冯先生不得不牵藤补屋,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一番糅合。这个努力其实相当困难,而冯先生得到的结果也很难取信于读者。于是,本来的“贞元六书”竟不再被人注意。在海内外,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延续熊十力先生提示的线索,希望重建儒学。世人对他们的注意,现在已经超过对于“贞元六书”的讨论。
  其实,凡此课题,正是我们现代人都应该注视审思的问题。目前我的这本小书,也是尝试在这个方向寻找途径。只是,冯先生的著作是哲学的研究,其中有不少的部分是非常精微的讨论:区分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包括理学、心学的差别,也包括儒家、道家之间的差别以及彼此的影响。学理上的研讨,作为哲学著作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却不容易吸收,更不容易转化为自己思想的指标。对于哲学我是门外汉,没有参加辩论的资格。此处提到冯著,应是回忆抗战时期的兵荒马乱之下还能产生此等著作,正是反映中国人百年困惑,以至危亡之际还将这一学术课题作如此认真的思考。
  同时,冯先生所处的时代与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以现代科学发展的情形而论,冯先生对科学的理解,大致还是在牛顿力学的宇宙论下面。今天的科学思维的背景,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宇宙论。其实,相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绝对理论,今天的科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似乎更有互相接轨的可能。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局面。与二十世纪时代的国家主义相比,今天的全球化,骎骎然要以更广阔的全球化观念代替尔疆我界的国族主义。当时,冯先生怀抱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国家危亡之际有如此情操也是自然的反应。甚至,他在后来屈从于种种压力,也是由于“国”“家”“民”“族”这四个大字——在须弥山的巨大压力下,他难得再有别的选择。对于他这一代中国读书人的遭遇,我们只有悲悯。“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言念及此,能不垂泪?
  当今这些新的局面,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未来展望,以致“贞元六书”所陈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类精神,与当下都不太能够相符了。我以后生小子,居然在“贞元六书”之后,还能写这本小书,哪敢挑战冯先生的经纬大作?区区盼望,在新的世界文化将要逼人而来的时刻,更作一番检讨。我自己接受的专业训练不在哲学范畴,多少年来慢慢地累积,我的研习方向都在社会学、人类学和考古学方面。这些学科,是在人类的具体生活、日常经验方面,而不是在形而上的思考。十五岁时,冯先生的“六书”对于我的认知有深刻的影响。七十年来,阅读这“六书”的感受,还是时常让我感慨不已。然而,我必须要从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从哲学思辨而从考察普通人所思所想——摸索另一途径,重新检讨中国文化中庶民百姓的精神层面。
  现代的社会学能在中国生根,吴文藻先生的引导功不可没。他有三位弟子,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方面分别有重要的著作。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这一概念陈述中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同心圆网络,从自己开始扩散为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与“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有密切关系者,则是费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提出的市场与农业生产间的互应。许烺光先生对于家庭世系和世代传承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以人为中心而不以神为中心的时间延续线。杨庆堃先生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更是着重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乃以人为本,而且神界的秩序就是人间秩序的映照。他对于集镇到城市间的延续的研究,则是讨论中国人生活中社会空间的重要著作。后来,美国的学者施坚雅(William Skinner)在此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一时显学。杨先生对于神和经济的研究,可以说与上述费、许二位先生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叠合与呼应,这也说明,吴氏门下师兄弟间在观念和方法学上有互通之处。
  我在上古史方面的学习,甚多借重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个领域上,生产方式、生产能力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考古学的重要项目。从漫长的古代,考古学方面提供的线索揭露了人类如何缔造一些“神间世界”的面貌。这一个过程,是宗教信徒甚至哲学家们较不注意之处。是人创造神还是神创造人?大概真只有在考古学上才可以找到一些答案。这一部分,也是本书追寻人类精神生活时与哲学家着眼点有很大差别之处。
  在本书后面相当的部分,我会借重社会学家与考古学家的观察和理论,开展我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本书中,我的着眼点与冯先生的形而上学理论有相当的不同。这个“人间的精神”将是本书的重要立足之处。而且,我注重的“人间”两个字,乃意指最普通的百姓,他们不一定注意到古代学者的理论,却躲不开从这些理论上建构的一套社会秩序和人伦格局。因此,在我讨论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回溯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一部分可能不是引经据典地讨论原典,而是撷取传统各家思想的综合成果,以其影响人间生活者为主要着眼点。
  至于讨论到今天生活的文化环境,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脱离现代西方文明笼罩的世界—海峡两岸,以及新加坡
  等处代表的海外华人思想,都孕育于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上面已经提到,现代文明重要的一环,乃现代科学呈现的宇宙观;另一重要的环节,则是工业革命后转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与它相颉颃的社会主义。这一个范畴内,近代的变化也极为巨大。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城市化是一个世界各处普遍呈现的发展方向。过去建立在农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有其相应的精神生活。今天既然已经有如此巨大的改变,我们规划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生活时,这一巨大的转变也必须在考虑之内。
   这个前言,是交代本书各节从何着眼以及如何建构。一些此处已经提到的条件和背景,在下文就不再重复,这是必须在前言中交代的。本书将要探索的项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宇宙的观念:宇宙本身内部的秩序、宇宙与人间的关系和宇宙在动静之间,如何趋于平衡?人类的精神生活,往往会有神圣(sacred)与世俗(profane)的两分,然而分野之际,究竟是对立还是互相感应?神圣的范围之中,哪些观念会以“拟人”的方式表现为神祇?对于神祇的盼望,世俗何以待之?这也是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实践。个人短暂生命和宇宙的无穷无限,如何有个相对的安置?换言之,生死之间究竟是断裂还是连续?神圣的超越价值,又如何在世俗之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宇宙内自然的部分——山川、草木、禽兽,人类又如何待之?在人间,个人彼此之间如何相待?从个人扩散到群体,其中各个阶层是连续还是因为断裂而对抗?人生有幸、有不幸,因此也有快意和失落,个人在此关头又如何自处?关于以上这些项目,在本书中,我将把日常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医药、诗歌、艺术、文学等等)与“集体记忆”——例如传说,都当作庶民生活的史料,分别处理。至于章节的安排,可以从解题及目录中瞻见,此处就不多说了。
  总结言之,我希望在本书中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的文化的特色。我以为,张载《西铭》所陈述的文化整体性,颇能借来表达我个人的理解:“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开头的句子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气所磅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此中语句简单有力,传达了中国文化以宇宙的存在作为一切变化的本源。在宇宙不断趋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现宇宙本身的“正气”,这也是其存在的禀赋。从张、文二位的陈述我们可以理解,以儒家文化配合上佛、道二教在中国土地上的发展和演化来考察,始终是以“人”作为理解宇宙、阐释宇宙的本体。
  这篇前言,与一般的序文不同,其目的是表达一己的意见,我盼望对于阅读本书的读者有所帮助,能够了解愚者之一得。私心默祷,我所陈述的中国文化还能继长增高,有益于全球化的未来,有益于人类共同建构一个没有偏见和冲突的世界文明。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则本书不是招魂,而是迎接新文化的前驱喝道。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