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肿瘤专家论坛(第1辑)
作者 黄金昶,王三虎
出版日期 2017-09-01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06793636
ISBN号
(10位)
7506793636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17.2
约合(US$) 13.59
[ 内容简介 ]

思想的火花,观点的碰撞,热烈的讨论,无私的分享,肿瘤界精英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医学,造福世人。
  
  在论坛中,不仅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中医临床大家,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临床知识,而且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交流,所得到的答案也不是死板的标准答案,这非常有助于形成中医的创新思维。
  
  ——论坛学员
  
  内容简介
  
  本书编设“医理探讨、专病诊治经验、方药治则独家悟、专题讨论”4 个专题,所选文章具有个性鲜明、论据客观、贴近临床的特点。本书临床实践性、学术交流性强,展现了当前肿瘤医学的部分研究成果,读来使人启迪心智、拓宽思路、增广经验,适合广大肿瘤临床工作者、肿瘤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黄金昶,男,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师从于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著名伤寒专家聂惠民教授、著名肿瘤专家张代钊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医学教研工作,在应用中西药防治肿瘤放化疗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针刺、中药抑瘤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外治专业委员会常委、新型给药协作组委员;中国医药技术国际发展委员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中国科协学科决策层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职。
  
  王三虎,男,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及西安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肿瘤专家等职。现为广西名中医,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学术职务。 他提出的“燥湿相混致癌论”“寒热胶结致癌论”“人参抗癌论”“把根留住抗癌论”“肺癌可从肺痿论治”“风邪入里成瘤说”等新论点,引起了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目  录
  免费在线读
   膜原肿瘤论
   姜 欣
  
   一、膜原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膜原,又称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共有四处,《灵枢》中两次提到募原,《素问》既有募原,也有膜原。下面我将依次将这四处列出来:
  第一处,《素问·疟论》:“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此处提出了与“膜原”有关的病名“疟疾”,解释了间日疟的发病与卫气在“膜原”的运行有关。
  第二处,《灵枢·岁露论》:“疟之发以时……邪客于风府……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此处与《疟论》共同说明了“膜原”在人体中大概的生理位置:部位较深,与五脏相近。
  第三处,《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此处提出了与“膜原”相关的疾病——腹痛与积,也就是膜原肿瘤的主要病机。
  第四处,《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溢,不可胜论。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此处论述“膜原”肿瘤是因为正虚邪客,并说明:膜原肿瘤“饱食则安、饥则痛”。
  通过以上最早关于膜原的列举可知,《内经》中提出的“膜原”的概念就是以病理部位的形象出现,并且具有以下五个关键的要素:
  第一,“膜原”(募原)的生理位置:前两篇所涉及的“膜原”,泛指五脏六腑之间隙的连理;而后两篇章所涉及的“膜原”位置则相对局限于肠胃之间。
  第二,“膜原”有两种相关疾病——“疟疾”和“积”;与“膜原”相关的症状——“疼痛”。
  第三,“膜原”处有血络通过——“小络”“血络”。
  第四,“膜原”与“缓筋”邻近——“上连于缓筋”。
  第五,“膜原”位于人体内较深的部位,又为卫气经行之处——“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
  此后,历代医家都是在《内经》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发挥的,有生理、病理、解剖、方药、针灸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的“邪伏膜原学说”,吴氏的膜原说是一套完整的证治系统理论,《温疫论》是对《内经》“膜原”理论的创造性应用,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吴又可指出:“膜原者,即半表半里也。此传法以邪气平分,半入于里,则现里证,半出于表,则现表证。”所以指的是病证表现,又指“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之半表半里。但是,关于膜原的部位局限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类似于《内经》中的“胃肠之间”。 谈到半表半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少阳,居太阳、阳明之间,因其病邪既不在太阳之表,又未达到阳明之里,故称少阳病为三阳证之半表半里病位。《伤寒论》中论述得最为详尽了,此处不再赘述;而少阳统辖胆与三焦,三焦为决渎之官,是元气、津液、水谷通行的管道。邪入少阳,阻滞三焦水湿通道。叶天士在《伤寒论》少阳病证候基础上多有发挥,他在《温热论》原文第6条中指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之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栝。”叶天士说出温病三焦的治法如同伤寒少阳治法。 可见,膜原、少阳、三焦均位于“半表半里”,治疗上均是以“和解”为主,那么是不是三者就可以划等号呢?
  二、膜原的部位类同于西医的膜性结构
  下面,回到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问题“膜原肿瘤”上,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没有人提出来过。膜原肿瘤,顾名思义,长在膜原的肿瘤,那么,膜原指的是什么位置?前面已经论述了膜原模糊的部位——半表半里,黄金昶老师在这一方面还是将其具体到人体内所有的“膜性结构”,比如:胸膜、腹膜、肠系膜、大网膜、筋膜、骨膜、肌膜、脑膜,等等。试想一下,人体除了骨头、脏器、肌肉及皮肤,这些薄而光滑的膜性结构正是位于皮肤之内、脏器之外的半表半里,其间含有神经、血管,或淋巴管、结缔组织等,起到连接、固定、营养、润滑等作用,回头想想《内经》中的论述,是不是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邪气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谈点题外话,我个人感觉:解剖认识上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是中西医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现代中医的传承除了经典以及传统文化外,更应该汲取西医解剖的认识为我所用,或许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点之一。
  三、膜原肿瘤的特点
  这些膜性结构中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就容易气滞、血瘀、津停,日久“息而成积”,这也是这一部分肿瘤的一个基本特点。此外,《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三焦是元气之别使,元气从下往上输送,某部位一有瘀滞,便会出现气滞血瘀,日久形成肿块。所以肾元是肿瘤形成之本。治好肿瘤必须肾元充足,三焦通畅,这是西医所认识不到的。我想这是“膜原”中“原”字的深刻含义:每个组织器官都有膜,要元气充养,原,泉也!乃源之本字。
  四、治疗膜原肿瘤的常用方剂——柴胡达原饮、乌梅丸
  
  膜原是元气布达胸腹头面四肢的通道,上可达头面,下可达手足,外可达肌表,内可达脏腑。膜原通畅是关键。膜原肿瘤必虚且郁,或寒或热。我在跟黄老师门诊过程中,收集了这一方面的病例,黄老师运用“膜原肿瘤论”治疗的疾病有:腹膜间皮瘤腹腔转移、卵巢透明细胞癌腹膜转移、盆腔平滑肌肉瘤、肾滑膜肉瘤腹腔转移、子宫绒癌、神经纤维瘤、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胰尾腺癌腹腔转移、各种肿瘤引起的胸腹水、胸壁原始神经外胚层瘤、脑膜瘤,等等;治疗这些肿瘤,黄老师是在柴胡达原饮或乌梅丸的基础上加用补元气、活血通络、抗肿瘤的中药。重在调气,用的是巧劲,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针灸及其他
  中药之理,亦是针灸等外治之理,这一方面,我们现在也?窃诠鄄熳芙嶂校蘸笪颐腔嵯虼蠹乙煌惚ā?
  此外,膜原肿瘤论不仅可以治疗与膜相关的疾病,如脑膜瘤、腹膜肿瘤、胸膜肿瘤、卵巢癌、肠癌等,还可以治疗淋巴转移和骨转移等系统性疾病。扩展一下,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类风湿、膜性肾病等系统性疾病是不是也可以呢?当然!但膜原肿瘤不是一个方子就能解决的,肯定需要我们去辨证,这里提供给大家的是一种思路、一个大法,临证之时还会有很多加减:比如根据部位加减;根据病理加减;根据运气学说加减;根据患者状态加减……
  膜是一个系统,有自己的特点。不建议用脏腑辨证来认识。
  总之,我们认为元气通过膜原在少阳作用下润五脏六腑,布达皮肤腠理、筋肉骨骼。很多癌症患者患病前多出现皮肤病的现象,正是膜原的问题,正气足,邪不可干,人体自愈;正气不足,则入里,或在膜原,或入脏腑,所以我很赞同很多老师提到的“肿瘤是平衡失调严重时的状态”这一说法。
  讨论
  
  1.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发病前患有皮肤病,比如口腔溃疡、甲沟炎、带状疱疹、荨麻疹等? 答: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属于相火问题,甲沟炎、带状疱疹多与肝火有关,荨麻疹则属于肺胃之火盛,火是三焦之用,膜原是三焦之体;膜原处于半表半里,是三焦元气布达的解剖基础,膜原的疾病是非常常见的一大类疾病,可以是疾病初起的一个小病,也可以是疾病严重失衡时的一种状态,比如肿瘤。
  2.为什么腹部手术后有的人会出现胸水? 答:人体膜结构是一个整体,胸腹膜同样是一个整体,当腹部手术,局部膜结构组织受到损伤出现阻滞不通,进而引起胸部出现胸水。
  3.腹部膜原肿瘤为何术后容易复发不容易转移? 答:腹部膜原肿瘤以局部血液循环淤滞不通为主要病因,而转移是肿瘤细胞入血或者淋巴系统远处转运进而扩增,其原发灶局部是相对通畅的,因此,腹部膜原肿瘤容易因局部淤滞不同而复发,不容易转移。
  4.卵巢癌和精原细胞瘤为何容易腹腔广泛转移? 答:卵巢癌和精原细胞瘤均是生殖系统肿瘤,产生生殖细胞的地方,元气充盛,膜原出现瘀滞时,元气运行不畅,因此这两个地方肿瘤更容易在其肿瘤发生部位的膜原侵犯、转移。
  5.为何淋巴瘤分期是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定,而且骨出现问题叫浸润,不说是转移? 答:浸润与转移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同一个系统,浸润通常认为是同一个系统内的肿瘤,而转移通常是转移到别的系统,膜原广泛分布着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而淋巴瘤属淋巴系统的肿瘤,均属于膜原范畴,因此,在其发病过程中,以其所在部位而定,不称之为转移,而是浸润。
  6.为何有些人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后这些疾病消失?答:高血压、糖尿病属全身性疾病,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一个疾病的表现,有的患者手术后局部淤滞得以解决,经络通畅,伴随的高血压、糖尿病可相应的得以解决。 (指导:黄金昶)
  
   火神派温阳法治肿瘤及其相关看法
   李桂东
  中医的两个层面:
  1.道的层面:认识观、方法论。
  2.术的层面:具体病例的讨论,方、药的应用。
  今天重点探讨认识观和方法论。
  一、对中医肿瘤学科性质的认识
  
  肿瘤为专科,包括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不同科的肿瘤在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上有区别,这是由它的专科性质所决定的。
  我强调的是肿瘤学科实际上更是综合学科。不管中医学术为哪一派、哪一家,其学术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点都不足以应对肿瘤这个疾病的复杂性。所以肿瘤更要看作是一个综合的学科。
  作为中医肿瘤科的医生,着眼点面对的是临床、是疗效。除了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学习以外,还要关注学科动态,这主要是依靠自学。与不同的老师沟通会受到不同的启发,比如中医外治方面,可以学习黄金昶老师的文章等。总之眼界应该更开放、更宽阔些。 据我的了解,西医学对肿瘤治疗的作用较其他学科大,比如细胞营养学、免疫学方面的进展。黄老师曾讲的肠道菌群和免疫的关系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以及肠道菌群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等,都是热点,作为医生应该关注这些。 为什么西方医学会成为主流医学,在肿瘤等病的治疗上占主流地位,而中医只能作为补充医学在夹缝中生存?在我看来,西方医学在方法论、理论框架的高度上,是比较质朴的。现在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学模式这个层面上,谈不上它的境界有多高,因为我一直认为它的哲学观、思想方法与中医来比是低一个层次的。但它的优点是:以西医学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中医相对而言比较封闭,这个和西方医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取得的很大成绩实际上并不是来自医学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前沿学科以及所谓边缘学科新进展的兼容吸收,它是一个开放和拿来主义的态度。 2014年的热点是肠道菌群,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关注好几年了,今天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探讨饮食和肠道菌群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时再讨论。
  用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观点,拓展我们中医学术的眼光,但不是“掉进科学里去”。做一切努力的根本就是屁股要坐在中医这边,屁股决定脑袋。我们要传承中医传统的精华,但我不认为中医经典中就有现成的可以解决我们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
  二、就“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谈谈我的看法
  
  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出中医的两个特点: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里我不重复教材中已经提到的关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内容。
  整体观念:一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指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要发挥一下,我说我们学中医的知识结构也需要整体化,将所学的碎片串起来,这样就不会糊涂。我们需要一个整体观来安放你学到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比如肿瘤治疗中包括很多对民间的经验、汤药、特殊炮制方法的掌握,这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你学了很多抗肿瘤药物的运用,你会治疗肿瘤吗?往往结果不见得是理想的,而且往往还是一种盲目的尝试,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知识没有整合成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医学的理论知识要形成整体观。 辨证论治:当下争议比较多,褒贬不一。很多临床大家其实并没有辨证论治,说理说法的时候都在提辨证论治,但临床中又没用辨证论治。对肿瘤这样的病,要不要辨证论治,辨证到什么样的深度,以及辨证和辨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大家都应该思考过,也困扰过。直到我自己临床运用技巧,慢慢熟练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才形成了一个比较靠谱的观点。 中医治疗疾病,尤其是重病、疑难杂症、肿瘤,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而我们辨证只是对疾病某一个阶段主要矛盾的分辨。所以说许多辨证的结果导致用一个相对固定的某个阶段的归纳去贯穿这个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是不对的。所以我认为仅有辨证论治是不够的。虽说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直至患者病程结束,是一个比较长的动态过程,但是如果把整个过程都考虑进去,当然你要通过辨病,但是辨病后没有着眼点,从你真正入手的时间节点上,你还是要辨证,这个是你的突破点,所以对于肿瘤的治疗完全辨证论治没有全局观,但完全辨病没有着手点,因此应该要将辨证辨病结合。 辨证论治的体会:针对教材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培养的学生,直到博士毕业,仍不能很好地掌握辨证论治,甚至不会看病?我认为这个不单纯是教材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中医入门最好的学习途径还是教材,但是教材里的辨证是有问题的,它辨证的分类以及辨证的深度不够,教材上只是引导了一个一般情况,假定很多先决条件情况下的辨证,这样的辨证学起来比较容易,也比较好入手,但是它和真实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符,一个患者你不可能假设那几个条件不变,这样就是一个机械的套公式,这是一个弊端;第二个就是临床教材,太全面,要考虑照顾的太广泛,太全以后便会失去方向。比如肿瘤发病的原因,覆盖太广,按照经典教材的内容去考虑,我们便无从下手。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导致我们的同学实际临床能力差的两个主要问题。覆盖太全以后,没有更大的精力去深入,这样和临床运用之间就有一段距离,需要我们从学校出来后通过师承和临床实践去学习。
  三、传统肿瘤内治法的思考
  
  (1)国内中医界对肿瘤治疗占主流的是从清热解毒立法,占60%,近20年来它是主要治疗思路,也是绝大多数中医医生治疗肿瘤所采取的方法。以清热法治疗肿瘤,不是偶然的,是有原因的。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会出现热证;第二,会出现有毒的过程,会让大家认为是有毒素产生。包括很多科研院(所),在清热解毒药物中进行单味药或者复方中筛选针对抗肿瘤的作用,但治疗现状的评估不尽人意。今天,中医肿瘤的治疗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有一个效果特别好的方案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共识,可以规避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主要是疗效都不好。对于某个疾病,有很多观点,我们不能贸然下结论,说哪一个观点好。
  (2)近十年出现的另外一个流派——突出补益脾胃为主的扶正派,以上海某位教授的《肿瘤只是慢性病》这本书的出版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个观点是肿瘤患者本身是可以带瘤生存的,人和肿瘤应该和平相处,不要用过激的手段治疗,只要扶助正气、能够顾护好胃口、保证睡眠,临床观察到的效果会优于过度治疗的效果。这个观点我只是部分同意,因为这个观点有一个致命的逻辑缺陷,不管扶正还是增强免疫,尤其是增强免疫的治疗,还是需要提出来探讨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是不是导致肿瘤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无从定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肿瘤患者不见得是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免疫功能紊乱、不平衡。举例:曾经对乙肝的治疗,或者对早期肝硬化的治疗,甚至对早期肝癌的治疗,很多人提出用干扰素治疗增强免疫,但很短的时间内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因为发现干扰素使用后不但促进肝硬化腹水的发生,而且还会诱导慢性肝病转变肝癌,增加患癌的几率。所以说这个是免疫增强的暗伤。西医学对人类免疫的研究还处在幼稚园水平,还远远不能指导临床取得大的突破。现在高呼增强免疫、扶正,还是有点不太慎重。第二个说法是扶助正气就能对付肿瘤,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我们中医接手的患者多数为Ⅲ期、Ⅳ期的患者,有的是终末期的患者,多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的摧残,身体状况比较糟糕,这种患者首先需要扶正,但是扶正是不是就可以对抗肿瘤了呢?这种患者扶正调理得再好也达不到他患病前的状态,即使达到他刚患病时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他仍然会发病。大量的扶正、免疫调节治疗失败的案例,在临床上带来很不好的影响,西医的大夫知道肿瘤患者不能用人参、阿胶、蜂蜜等,认为会促进肿瘤生长,确实乱补益带来的影响很坏。
  (3)以毒解毒,不是以毒攻毒,用毒药的目的不是用毒药攻体内的毒,而是以毒解毒。用毒药的目的是解毒,筛选出来具有解毒功能的药物往往自身是有毒的,这个也符合中医对毒的认识,即毒药有偏性,用毒药的偏性纠正疾病的偏性,不见得都是攻。在肿瘤病因的认识上,近代具有影响力的医生一位是孙秉严教授,一位是鄢荣光医生,他们基本上用以毒攻毒,可以理解成攻邪派。得出的结论:治愈了不少患者,毋庸置疑,这样的治疗方法也会促进病情的发展,有些患者的病情经过攻邪以后急速进展,以致最后生存期非常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这个是我对国内成主流的治疗观点的看法。
  四、火神派、温阳法治疗肿瘤
  火神派各家的观点其实在治病的方法、手段上区别很大。我在昆明住了3年,对吴派了解得多一点,报告两点体会:
  第一,吴派的用药方法和其他派别的区别很大,走的是刚猛的路子,往往辨证准确以后单刀直入,扶阳时不杂阴药。
  第二,吴家嫡系后人,仍然在努力完善和改进吴氏扶阳的学说,非常坦然地谈到以前的传承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这种治学精神和态度是让我非常敬佩的。
  中医之所以有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派别,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对经典的看法不同,对它的解读不一样。对经典的学习、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导致方法不同,用药、用方就有很大的差别。作为新时代的中医,我们要淡化学派的东西,当然学派的优秀学术观点要传承,同时我们也要找到分歧产生的原因。 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要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肿瘤发病过程中很多人忽略了伏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治疗时不仅要注重眼前患者症状的缓解,还要从长远看。伏邪体质的患者不生病则已,生病一般都比较重,故在肿瘤的治疗中一定要重视伏邪。
  今天内容结论性的观点:
  
  (1)毒在肿瘤发病中有重要地位。毒的产生需要深入探讨,比如环境之毒、负面情绪(年轻女性的胃癌与负面情绪)心性之毒等,都需要考虑,代谢之毒、药物与放射性之毒,这些也都是肿瘤的致病因素,所以在肿瘤的治疗中要重视解毒。
  (2)火也是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在火神派眼中,火和大家眼中对火的一般辨证不一样。火也分虚实,实火实际上是局部的郁火,除了疔疮以外,火神派认为“头面无实火”,意思是除了疔疮以外,头面部所有的火都为虚火,这个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中医上的火在西医上对应的是炎症:红肿热痛。有些患者表现为手脚冰凉、脾虚、舌淡胖嫩,一派虚象体质的患者身上往往有实火,实火的部分是阳气郁积不能发越,在阳虚的整体上表现出局部的郁热。所以这种火不要用苦寒药物,不要去灭,实际上火郁则发之,这样的火可以用细辛、麻黄、生附子、乌头、连翘(不是用连翘的凉,而是用它的透发,主导思想不一样)等去透发。火神派医生的水平体现在他擅不擅长治疗发热、上火这一类的疾病、炎症性疾病,而不是他能用多少附子。慢性炎症反复发作是可以导致癌症的,这个已经是得到认同的。
  (3)火神派当中,至少在我们家传中,不否认久病、慢性病、重病当中一定是有阴阳同病、寒热有胶结的,“天下没有阴虚这样的话”说的是天下没有单纯的阴虚,是正确的。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着手去解决的地方是从阳气入手。对于肿瘤发生的原因:虚、寒、火、毒,在伏邪的作用下,共同发展为肿瘤,如果没有伏邪,那四个因素都解释不了肿瘤的发生。单纯用人体的阳气不足以解释肿瘤,也是不符合临床特点的。单纯用火、毒单一的病机,都不能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发生是上述四个邪气与伏邪胶结而成。治疗大法:温阳伏火、解毒透邪,是治疗肿瘤的大法。实际上伏火里面就有补虚。实火可以透发,虚火可以从中土入手。经常上虚火的人核心问题是脾胃的衰败!一般大家考虑太多的是火衰土败,火不足,脾胃衰败比较严重,李可“理中不中,用四逆”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用调脾胃的方法不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补心火、补肾火的方法。我常说的“心火、肾火,两火往来而生土”是五脏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层。这两把火和土的关系非常密切。皮肤病治疗痤疮、上火的患者应重视脾胃,他们脾胃虚弱比较严重,这是容易上火的根本性原因,治疗时从中土入手。
  讨论
  不要试图用一个简单的病机解释肿瘤,没有这么简单。
  毒:可以从二便而解,可以从汗解,也可以通过涌吐,也可以化作无形,不是说一定是有形的。
  伏邪的主要原因还是寒,理论的基础在《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内因、外因,都是因于寒。
  伏邪是从状态而言,膜原是从病位而言,肿瘤是从形态而言。
  1.脾胃衰败所致上焦虚火,可否理解为可用温补脾土的方法治疗虚火?
  答:脾胃虚弱,常将脾胃一起说,实际上我这里主要指的是脾虚,治疗主要治脾,而不是靠温补药解决问题。脾主运化,很多患者吃饭还可以,胃口不见得差,多不接受自己脾胃不好。这些患者多为胃强脾弱,脾弱相对于胃而言。胃强以后胃热熏蒸,表现为面部痤疮等;脾弱的表现是:食不多、腹胀、不耐饥、饭后疲乏、便溏。便溏和便秘可以交替出现,肚子比较大,比较胖,腹部易堆积脂肪,这些特点比较明显。治疗上降胃气即可,很少用苦寒药祛胃火。辨证属胃火亢盛的痤疮,重用两味药,在表多加用连翘3g左右即可,量大可使脾土虚弱;最重要的是用净砂仁,砂仁分壳砂仁(运化脾胃)和净砂仁,净砂仁走下焦、沉降,可用至15~20g。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药是法半夏,砂仁 法半夏药对用上,胃火80%可解决。如还有心烦,为反佐可用黄连2~3g,或连翘2~3g,有脓的情况下,也用细辛透发一下,一般也用2~3g就好。
  2.吐以祛邪,连翘涌吐,您临床如何用吐法?
  答:涌吐法用来祛邪,临床应用并不多,因为此法应用时不好把握,怎么样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不伤脾胃,所以较难把握。一般因势利导,本有胃气上逆情况,一般不要降逆,有时候而是顺着胃气上逆疾病的趋向,可用桔梗30g、60g,最高用到90g,对肺癌及消化系统肿瘤也可以这样使用。这些药量的突破,如果没有可靠来源或传承,不要盲目突破,应在实践中逐渐增加剂量摸索,而不是一味地突破。
  3.连翘用青翘好呢,还是老翘好?
  答:如果走肝经用青翘,走心经用老翘。
  4.五脏六腑之阳如何扶,有何技巧,也就是用哪些药来和附子配伍?
  答:五脏六腑之阳根本还是在心肾上,一身阴阳的根本也是在心肾上。临床上见到少阴病多,所以治疗从阳上着手。少阴病,从脏腑看,是心肾阳不足。少阴病可以热化,可以寒化。有热象的,其本质是心肾的阳气虚衰。五脏六腑扶阳,没有分散去扩展,实际上,重点在心、肾,一个是君火,一个是命门火,“两火往来而生土”,先后天都顾护住了,一个病若先后天都顾护住了,它要是想很快恶化的话也是不容易的。心阳:桂枝,单用,或者桂附同用;肾阳:干姜、附子;脾阳:干姜、附子;肝阳:吴茱萸、山茱萸;肺阳气:没有说针对肺的阳气怎么调,肺主一身之气,肺的阳气不足多归为心阳上焦,没有单独拎出来。
  5.伏邪如何辨性质?
  答:伏邪的性质本于寒,在致病的情况下都表现为热象。伏邪:一定是郁了,郁以后生热生毒,这是表。伏邪的关键点是伏的寒邪。
  6.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您是如何用温药祛痰的?
  答: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治痰必从阳药走。痰产生的机制: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脾肾三脏和痰饮的产生密切相关,水和痰湿是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阴邪。具体的功能上,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肺脾肾是治痰的要点。临床上很多顽痰为患的疾病如癫痫、肿瘤、悬饮、胸膜炎、胸水等,治疗的大法还是温化。温化的机制是正常的机体能够代谢水饮,把它转化为水液。什么情况下水、津液会变成病理产物呢?原因在水的运化过程功能出了问题,所有的功能都可以理解为气,即肺脾肾三脏的气不足(功能的不足),时间一久进一步从气不足到阳虚,这样来看待它。具体用药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现在用的二陈汤是经常用的祛痰药对,也是名方,现在半夏的炮制是个关键。我在临床治疗肿瘤用的多为生半夏,治疗肿瘤效果非常好。现在明矾制的法半夏或者石灰制的法半夏,因为怕中毒,炮制过度,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安全性,导致现在的法半夏,如果说不是按照规范炮制的法半夏,用60g可能都没什么反应。所以我的体会:一是用道地药材,很多关键的药材炮制要遵从古籍,或者按照传统的真正的古方来制作。现在的制药标准过多地考虑了安全性,忽略了药物的药性,现在药物的质量非常糟糕。生天南星、生半夏(不用姜汁制,但一定配伍姜,干姜或者生姜),还有甘遂、牵牛子,可治疗很多顽痰,是我常用的祛痰药,用这些药物的时候需要衡量这个患者的正气能够承受到什么样的程度。包括巴豆也常用(巴豆不单用,和干姜同用,压霜去油,一般半粒起用,一粒如松子大小。不去油以吐为主,去油以泻为主),效果很好,掌握好的话副作用比大黄小很多。一方面是用有效的祛痰药,另一方面,用祛痰药的时候记得人体对药物的运化是需要正气的。所以用药前对人体的体质和正气要有一个评估,药物服用后是通过体内气的转化运化来发挥作用,药要和人体内的气匹配,这样就有效果而无毒性,这个是非常考验水平的,不是一味地见痰治痰。扶阳补气的药能用多少,祛痰的药能用多少,这样综合上述三点,效果比较理想。 半夏:旱半夏用于治痰、降逆;水半夏用于解毒、散结。
  7.扶阳用法有先后吗?
  答:扶阳的用法是战略的眼光,而不是战术的,贯穿始终。扶阳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不知道什么时候收手。重点看什么时候转机、转方。“早白虎,晚四逆”这个就是典型的转机转方的例子,病机有时候转化的就是这么快。 (整理:刘伟丽.校对:王碧玉)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