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放屁,真正是岂有此理!”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读到《何典》开头的这句话后,大彻大悟,于是力主文风口语化,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学问的人往往诘问别人:“语出何典?”《何典》却是文学史上罕见的生活化、口语化的幽默小说,对它的文化意义,鲁迅、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林语堂都曾给予极高的评价。 自清干嘉问世以来,两百年间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大即将关门,刘半农出版此书以自救。且作狂语:“凭你是天皇老子乌龟虱,作者只一例的看做了什么都不值的鬼东西。”因而引发一场文坛大战,被陈源攻击为“大学教授而竟堕落于斯”。 鲁迅怒而撰文:“即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并极赞此书“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 人对世间流传的不可靠话,爱问此出何典,意思是莫非大天白日说鬼话也。原因乃是清代干嘉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所著的《何典》,书中一个一个两脚行走的动物,无一属于人类,说的是鬼话,干的是鬼事,吃的是鬼饭,看的是鬼戏,怀的是鬼胎,做的是鬼官。 新版《何典》为新世纪第一部名家评点插图本。野莽指点鬼府,笑说红尘,句句幽默,字字入骨,可令国人大笑而长悲。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中国古典小说,它的艺术性是令人难忘的,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幽默”文体。小说通过“下界阴山”“鬼谷”中的“三家村”土财主活鬼一家两代的不同遭遇,讽刺了阴曹地府。它一反旧小说的所谓“文人气”,无章无典,无规无矩;满目脏字却不下流,油嘴滑舌却很严谨。 由于小说的反传统,作者又是个在野才子,从嘉庆初年至光绪三年的七八十年间,小说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也没有人刻印过;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才有了上海《申报》馆海上餐霞客写《跋》的版本。 一九二六年五月,刘复(半农)在无意问得到了《何典》的旧版本,标点校注后准备出版,并请鲁迅作序。鲁迅在五月二十五日连写了《题记》和《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两篇文章(前者收入《集外集拾遗》,后者收入《华盖集续编》)。鲁迅“很喜欢”“印成的样本”,并认为《何典》“谈鬼物正像人问,用新典一如古典”,“展示了活的人问相”,“在那时,敢于翻的人(张南庄)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 《何典》出版问世后风靡一时,跟鲁迅的着力推荐有关;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文化人在书斋里坐不住了,《何典》开场白中的“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成了对时政最好的注解;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自称《何典》是他做嬉笑怒骂文章的范本;同时,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也不断提到这本书。但也有一些“文人雅士”,他们责难《何典》“不入流”。 一九三二年,日本打算编印《世界幽默全集》,鲁迅把《何典》作为中国的八种幽默作品之一,推荐给增田涉,并在五月二十二日致增田涉信中说:《何典》一书“近来当作滑稽本;颇有名声”。 本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题记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重印《何典》序 关于《何典》的再版 此出何典,何出此典 第一回 五脏庙活鬼求儿 三家村死人出世 第二回 造鬼庙为酬梦里缘 做新戏惹出飞来祸 第三回 摇小船阳沟里失风 出老材死路上远转 第四回 假烧香赔钱养汉 左嫁人坐产招夫 第五回 刘莽贼使尽老婆钱 形容鬼领回开口货 第六回 活死人讨饭遇仙人 臭花娘烧香逢色鬼 第七回 骚师姑痴心帮色鬼 活死人结发聘花娘 第八回 鬼谷先生白日升天 畔房小姐黑夜打鬼 第九回 贪城隍激反大头鬼 怯总兵偏听长舌妇 第十回 阎罗王君臣际会 活死人夫妇团圆 《何典》的作者是张南庄,主要生活在清代干(隆)嘉(庆)年间的上海,他的生平无从查证,所知甚少。从光绪四年海上餐霞客写的《跋》里;我们略知张南庄的一些情况,如他“中法欧阳(询),诗宗范(成大)、陆(游)”,名列当时上海十位“高才不遇者”之冠。他还着有十余部编年诗稿,只可惜毁于战火,没有流传下来;否则我们能够从他的诗篇中,更多地了解有关他与《何典》的资料。《跋》中还说张南庄的儿子叫张春蕾,孙子叫张小蕃,海上餐霞客就是张小蕃的表兄弟。 干嘉年间,上海归属松江府管辖;松江自春秋建城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因,唐代已经成为富庶之地,中原、湘楚一带有不少居民移至松江做生意、定居。元代松江棉纺织业誉满天下,就是中原之花东海开的结果。经济的繁荣带来的是文化的高峰,元明清出现了“云间画派”、“云间书派”、书法“馆阁体”等文化现象,出现了赵孟俯、陶宗仪、杨维桢、董其昌、陈继儒、沈度、张照等一大批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