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作者 (英)蒙克 著,王宇光 译
出版日期 2014-04-01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308128780
ISBN号
(10位)
7308128784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精装
定价(C$) 73.9
约合(US$) 58.38
[ 内容简介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是西方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插图本是在原平装本的基础上,精选了一百多幅维特根斯坦及其家人、朋友,以及作品等珍贵图片,更好展现了他本人和他生活的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维特根斯坦其人及其学说。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并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写作。1991年蒙克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获得达夫?库珀奖。其他传记作品有《罗素传》、《奥本海默传》等。
  目  录
  致谢
  序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序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形象散发着一种很特殊的魅力,他对20世纪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并未能完全解释这种魅力。即便很不关心分析哲学的人也觉得他惹人瞩目。有写他的诗,有受他之感而画出的画,有为他的著作谱的曲,还有一本以他为主角的小说——几乎就是一本文学化的传记[布鲁斯·达菲的《我见到的世界》(The World as I Foundit by Bruce Duffy)]。此外,至少有五种关于他的电视片,无数写他的回忆录,而写回忆录的人经常只是略微认识他。(例如,只见过他四五次的F.R.里维斯写了一篇十六页的文章,谈自己“对维特根斯坦的记忆”。)出版过回忆维特根斯坦文章的,有教他俄语的女士,有为他的爱尔兰小屋运送煤炭的人,还有虽不太认识他、但碰巧为他拍了最后一次照片的人。
    这一切都像是跟产出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评论的现行产业各行其事。但这一产业也在飞速进展。一个最近的二手文献资源列出了不少于5868种谈他工作的文章和书籍。这里头能使学术圈外人产生兴趣的很少,而且也同样少地谈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正是那一方面引出了上一段提到的那些作品。
    看上去,对维特根斯坦的兴趣虽然很大,却不幸地分化为两极:独立于他的生活而研究他的工作的人;受到他的生活的吸引,却理解不了他的工作的人。我认为这种经验是普遍的:读了(例如)诺尔曼·马尔康姆的《回忆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A Memoir),着迷于其中的那个形象,于是生出兴趣自己去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结果却发现一个词也读不懂。必须说,有许多出色的介绍维特根斯坦工作的书籍解释他的主要哲学论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处理的。它们未解释的是他的工作与他如何相关——主导他生活的精神上和伦理上的关切与主导他工作的貌似很冷僻的哲学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书的目标就是为这条沟壑架上桥梁。我希望同时描述他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说清这个人是怎样做出这种工作的,并显现出——许多读维特根斯坦著作的人本能地感觉到的——他的哲学关切与他的感情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后记
    翻译此书,最初动念于张玲雅女士的无果提议,她也提供了至今有用的原书复印本。此事之真有可能,则始终有赖于陈嘉映教授的教诲和支持。
    原文中有极少数德文词,原作者未译,而以英文解说,中译保留德文词,译出英文解说,或也另加注解。
    翻译《逻辑哲学论》中的引文时,参考了韩林合教授的《〈逻辑哲学论〉研究》;《哲学研究》中的引文照录陈嘉映教授的译文。
    许许多多朋友给了我帮助、指点和鼓励,无法尽述。特别是我的朋友曾健,他帮忙译出了几乎全部德语人名和地名。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我请教了作者蒙克,蒙克教授很友好地逐条答复,而且回信神速。当然,遗留下的错误都由我负责。我必须感谢受够了我的编辑朱岳、罗丹。
    王宇光
    2011年4月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
    ——陈嘉映
    蒙克的这本传记运笔深透,对普通读者也丰盛可口……一个美妙生命的一幅美妙肖像。
    ——《卫报》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最早的记录就是以此为题。大约八九岁时,他在一个门口停下来想这问题。他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下结论说:在那种情况下撒谎说到底没任何错。后来他如此描述这件事:“这一经历,就算不是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意义,至少也典型地体现了我那时的本性。”
    这件事在一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整个一生。他之所以转向哲学,与(比如说)伯特兰·罗素不同;罗素转向哲学,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怀疑的地方找到确定性,而维特根斯坦,则是上述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可以说,是哲学找的他,而非他找的哲学。在他的体验里,那个问题的两难是讨厌的侵扰和费解的谜,强加于他、俘虏了他,令他不能好好过日常生活,除非哪天能用一个满意的解答将其驱除。
    但在另一意义上,回答这一具体问题的那个少年是极不典型的维特根斯坦。这回答轻易地接受了不诚实,根本上不容于成年维特根斯坦身上的令人既钦佩又敬畏之处:不留情面的诚实。恐怕也不容于他对哲学家之为哲学家的理解。“称我为真之寻求者”,他曾写信对姐姐说(她在一封信里称他为大哲学家),“我就满意了”。
    这件事意味着性格的变化、而非观点的变化——他一生许多次变化中的第一次;他的一生以一系列这样的转变为界标,它们发生在危机的时刻,而维特根斯坦企求转变时抱着这样的信念: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带着“不顾他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终极的成就是对他自己的彻底克服——一种让哲学本身不再必要的转变。
    后来,有人对他说G.E.摩尔孩子般的单纯值得赞扬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异议。“我不能理解,”他说,“除非一个孩子也值得为之得到赞扬。因为你谈的单纯不是一个人为之拼争的单纯,而是出自天然的免于诱惑。”
    这评论暗藏着一种自我评价。维特根斯坦自己的性格——他的朋友和学生在许多回忆录里都提到的那种强势、不妥协、支配性的个性——曾是他为之拼争的东西。年幼时,他的性情讨人喜欢和顺从——容易取悦、听话,以及(如我们已看到的)愿意牺牲真相。他一生前十八年的故事,首先就是这个斗争的故事,是驱动这一转变的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故事。
    他——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1889年4月26日,是哈布斯堡时期维也纳一个最富有家庭里的第八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家庭的姓氏和财富引得一些人以为他是德国贵族“塞恩-维特根斯坦”的族人。并非如此。这一家姓维特根斯坦不过三代。路德维希的曾祖父摩西·迈尔取了这个姓,摩西是那个王族的土地经理商,1808年拿破仑法令规定犹太人要有姓氏,于是他用了自己雇主的姓。
    家庭内部有一种传言,说摩西·迈尔的儿子赫尔曼·克里斯蒂安·维特根斯坦是某王子的私生子(那位王子是维特根斯坦的瓦尔德克一族的,还是埃斯特黑兹一族的,则取决于传说的版本),但并无牢靠的根据使这传说可信。若考虑到以下情况,这故事的真假就更显可疑了:它的最早出现,似乎是家族面临纽伦堡法案努力为自身重新归类之时(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努力是成功的)。
    这故事对赫尔曼·维特根斯坦本人倒真挺相宜;他取“克里斯蒂安”为自己的中名,是刻意切割自己的犹太背景。他完全脱离了自己出生于其间的犹太团体,离开了出生地科尔巴赫到莱比锡生活;在那儿成功地做着羊毛商生意,从匈牙利和波兰买进,向英格兰和荷兰卖出。他选的妻子是一个显赫的维也纳犹太家庭的女儿,名叫芬妮.费格多尔,但1838年他俩结婚之前她也皈依了新教。
    19世纪50年代他们搬到了维也纳,那时维特根斯坦家大概已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人。赫尔曼·克里斯蒂安甚至有了点反犹名声,他坚决禁止子女跟犹太人通婚。这是个大家庭——八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他们大体听从了父亲的意见,而且与维也纳新教专业阶层婚配。于是一个法官、律师、教授和牧师的网络建立了起来,若维特根斯坦家需要任何传统的专业服务,就能以之为依靠。这个家庭的同化如此彻底:赫尔曼的女儿竟问兄弟路易斯,她听到的他们有犹太血统的流言是不是真的。“纯种,米莉,”他回答,“纯种。”
    他们的情况与许多其他有名的维也纳家族并无不同:无论怎样同维也纳中产阶级融合,无论怎样脱离自己的出身,他们仍然——在某种神秘的意义上——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家(不像比如弗洛伊德家)完全不属于任何犹太社群——除了在一个难以捉摸但很重要的意义上,而在那个意义上整个维也纳亦如是;他们的教养与犹太教也毫无瓜葛。他们的文化是全然日耳曼的。芬妮·维特根斯坦来自于一个跟奥地利文化生活联系密切的商人家庭。他们是诗人弗朗茨·格里尔帕策的朋友,是奥地利艺术家眼里热心而有鉴赏力的收藏者。芬妮的族弟约瑟夫·约阿希姆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她和赫尔曼在其成长历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5,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