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俗情世间中之毁誉及形上世间/l (一)作为日常生活中之经验事实的毁誉/1 (二)作为社会政治现象之毁誉/4 (三)作为主观心理现象之毁誉/6 (四)在精神现象中之毁誉/10 (五)求名心之形而上的根源,与超流俗毁誉之自信心 /14 (六)为俗情世间立毁誉标准所在之重要/21 第二篇:心灵之凝聚与开发/24 (一)心灵之凝聚与开发之轮转相/24 (二)自然世界中之凝聚与开发/25 (三)心灵与自然世界之关系/26 (四)人文世界中之凝聚与开发/27 (五)人性、人格与人文之关系 /28 (六)心灵之闭塞相与流荡相之因与缘/30 (七)心灵之开发与凝聚之易与难/34 (八)吾人今日在社会文化上之处境/35 (九)心灵之凝聚与开发之道路/38 (十)真理为心灵之凝聚与开发之所依,及师友之义 /40 第三篇:人生之艰难与哀乐相生/43 (一)人生之寂寞苍茫的氛围/43 (二)生存之严肃感,与人为乞丐之可能 /45 (三)在自然生命之流中与岸上之两面难/49 (四)社会的精神生命之树,及飘零之果,与名位世间/52 (五)价值世界与人间天路/56 (六)天路历程与现实世界之裂痕/58 (七)“我在这里”与学圣贤者之泥泞路/62 (八)人生路滑与哀乐相生之情怀/65 第四篇:立志之道及我与世界/68 (一)志之意义//68 (二)志之种类,与志之诚伪,及其转化历程/70 (三)青年之向上心与其堕落之关键/72 (四)宗教、艺术、文学,与志之兴发 /75 (五)人与其所有物,及大公之志愿所由立 /77 (六)拔乎流俗之心量/80 (七)把我放在世界内看之含义/83 (八)把世界放在我以内看之意义/85 (九)逃避与承担,及公的志业所自生起之根源 /87 第五篇:死生之说与幽明之际/92 (一)引言//92 (二)人死问题与人之“生”之意义/93 (三)死者与后死者之相互关系,及幽明之彻通 /98 (四)鬼神之状与情/10l (五)心之直接相感与古今旦暮 /103 (六)尽己心、尽他心与天心天理/105 第六篇:人生之虚妄与真实/108 (一)思想上之错误之根源/108 (二)谎言之根源与绝此根源之道 /lll (三)行为之合理与人生之真实化 /116 (四)成物与成己 /119 (五)“死”在目前之义,与人生遗憾之化除如何可能/120 (六)对反面者之开朗之意义/124 (七)内在的真实存在之自觉 /126 (八)所接之事物之唯一无二性之确认/129 第七篇:人生之颠倒与复位/13l (一)引言 //131 (二)人之倒影及其他之譬喻/133 (三)谁颠倒及颠倒如何形成 /135 (四)常人之好利好色及嗣续贪中之颠倒相 /137 (五)常人之好名心中之颠倒相 /141 (六)常人之求客观价值之心中之颠倒相 /144 (七)常人之宇宙观、人生观中之颠倒相/147 (八)非常心态中之颠倒相/151 (九)人生之复位/159 (十)复位之难与易,及天堂与地狱之结婚/163 毁誉现象,一般的说,直接属于形下的俗情世间,而不属于形上的真实 世间。但它又是二者间交界的现象,同时亦是人生之内界——即己界——与 外界中之人界之交界的现象。这现象,是人生中随处会遇见,而内蕴则甚深 远,然常人恒不能知之,哲人恒不屑论之。实则人如能参透毁誉现象的内蕴 ,即可了解由形下的俗情世间,至形上的真实世间之通路,亦渐能超俗情世 间之毁誉,而能回头来在形下的俗情世间,求树立是非毁誉之真正标准。这 些话要完全明白,须逐渐由俗说到真,由浅说到深。此下分六段说明。此六 段又分两部:前三段是说“俗”,其文字本身亦是俗套的;后三段则希望逐 渐转俗成真。 (一)作为日常生活中之 经验事实的毁誉 我所谓作为日常生活中之经验事实的毁誉,每人都可以从他的日常生活 中去体会。在一般人相聚谈话的时候,通常总是谈学问谈事业的时间少,而 批评人议论人的时间多。批评人议论人,便非毁则誉。西方有一文学家说, 人最有兴趣的是人。此应再下一转语,即人最有兴趣的,是对人作毁誉。毁 誉本于是非之判断。人有是非之判断,则不能对人无毁誉。我们可暂不对此 人间有是非毁誉之事实本身,先作一是非毁誉之判断。我们可暂不誉“世间 之有毁誉”,亦可暂不毁“世间之有毁誉”,而只将其纯当作为一事实看。 中国过去民间普遍流传一讲世故的书,名《增广贤文》。其中有二句话:“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此二句话之语气中,包含一讽刺与感 叹。但这是一个事实。人通常是依他自己的是非标准,而撒下他的毁誉之网 ,去囊括他人;而每一人,又为无数他人之毁誉之网所囊括。一人在台上演 讲,台下有一百听众,即可有一百个毁誉之网,将套在此讲演者之头上。一 本书出版,有一千读者,即可有一千个毁誉之网,套在此书作者之头上。一 人名满天下,他即存在于天下一切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而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他即永远存在于后代无限的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这些都是此俗情世间中不 容否认的事实。 这个事实,有其极端的复杂性。其所以复杂,主要是由人之任何的言行 ,都有被毁与被誉的可能。这亦不是从当然上说,而是从实然上说。其所以 总有此二可能,大概有四种原因。一是人之实际表出的言行,只能是一决定 的言行。每一决定的言行,必有所是。人们在发一言行时,亦总可暂自以为 是,他人便可是其所是而誉之。但是人之言行,是此则非彼。故每一决定的 言行,又只能实现某一种特定的价值。因而在想实现其他特定价值的人,便 可觉此特定言行之无可誉,而复可转而以其他特定价值之未被实现,为毁谤 之根据。最能表达此种毁誉现象的,即《伊索寓言》中之一老人与小孩赶驴 子的寓言。小孩在驴背,则人要说为什么让衰老的人步行?老人在驴背,人 要说为什么让稚弱的小孩步行?老人小孩都在驴背,人要说何以如此虐待驴 子?老人小孩都步行,人要说何以如此优待畜牲?此寓言是把老人小孩与驴之 四种可能的关系,全都尽举,但无一能逃他人之毁。因为人采取四种中之任 何一种可能,都不能实现其他可能中所实现之价值。这是人之任一决定的言 行,都不能免于毁谤之一原因。二是人之实际表出的言行,依于人之内心的 动机。但是人之内心的动机,是不可见的。因其不可见,故人总可作任意的 揣测,人亦总有对之作任意揣测之绝对的自由,即人总有孔子所谓“逆诈亿 不信”之自由。故孔子、耶稣之言行,他人亦可不信。在此,孔子、耶稣要 作任何辩白,皆可是无用的。因辩白是言,言一说出,则他人仍可疑此言所 以说之动机。苟子说:“君子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这句话加重 说,是君子必不能使人必信己。第三是任何表出的言行,必有其社会的影响 ,而此影响可好亦可坏。这好坏之影响,恒系于此言行与其他因素之配合, 本不当只归功或归罪于此言行本身。但是人通常是依结果之价值,以判断原 因之价值。因而总可依于对一言行之影响结果之好坏,以判断此言行本身之 好坏,而生一不适切的毁誉;因而好者皆有被毁之可能,而坏者亦有被誉之 可能。第四是人作毁誉,总可兼采取公私二种标准。此即在贤者亦有所不免 。公的标准依于良心上之是非判断,私的标准是以他人对自己好与不好或利 害为标准。武三思说,吾不知天下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对我好者即谓之善 ,不好者即谓之恶耳。此亦是人作毁誉时之常情。中国民问有一笑话,说一 老太婆夸她女儿好,因其将其夫家物带回娘家,真孝顺;但媳妇不好,因将 其家之物,亦带回娘家去了。这种将公私二标准,互相轮用以兴毁誉,亦是 人之常情。此外人实际上是依私的标准兴毁誉,却以公的标准作理由,而将 公私二标准互相夹杂起来,更是人之常情。此不再举证。人之毁誉,兼有公 私二标准,世间一切是非毁誉,便无不可颠倒。 此上四者,皆使人之言 行无不兼有被誉及被毁之可能。读者可以随处去勘验一番,便见一切人皆可 受求全之毁,一切人皆可有不虞之誉;由此而使人间之毁誉,与人之言行之 自身价值,永无一定的互相对应的关系,而有各种可能的配合。总而言之, 人间世界一切毁誉,在本性上实为无定。这是日常生活中所经验的毁誉现象 之复杂性所系之第一点。 日常生活中所经验之毁誉现象之复杂性所系之第二点,是缘于上述之毁 誉之无定性,与人之心灵之交互反映,而使人间世界,对某一人言行之毁誉 之流行,可成一永无止息而无穷的漩流。对某一人同一之言行,人可依此原 因而施誉,亦可依彼原因而兴毁。谤誉不同,而有谤谤者、谤誉者。如谤誉 相同,则又有誉谤者、誉誉者。复有谤谤谤者、谤谤誉者、誉誉谤者、誉誉 誉者。此谤誉之相加减乘除,以环绕于一人之言行而流行,原则上遂可为一 永无止息之漩流。此漩流之存在,更使人间毁誉现象,显一无尽之复杂性, 虽有巧历,亦不能穷其变。但这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以勘验 的事实。P1-5 唐君毅简介 四川宜宾人,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一九四九年与钱穆等创办香港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一九六三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一九六七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氏一生著书立说以闸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重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及道德自我之建立,其著述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唐君毅的其他图书 人生之体验 青年与学问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 道德自我之建立 人文精神之重建(共2册)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共2册)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共2册)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国学书库哲学类丛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唐君毅著作选 哲学概论(上下)/唐君毅著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