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二、学问的传承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经典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一、伤寒论说什么? 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第三章 阻阳的工作机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二、阴阳的离合机制 第四章 治病法要 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二、临证察机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一、篇题讲解 二、太阳病提纲 三、太阳病时相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释 二、阳明病提纲 三、阳明病时相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解义 二、少阳病提纲 三、少阳病时相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解义 二、太阴病提纲 三、太阴病时相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解义 二、少阴病提纲 三、少阴病时相 四、对AD病的思考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二、厥阴病提纲 三、厥阴病时相 结语 书摘 上面我们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谈经典,目的就是想说明,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就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强调二千年前的经典,大家还是会担心,这是否在守旧?因此,对于新、旧这样一个概念,大家还是应该从多层面去看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谈到:“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张仲景在 这段文字所显示的资料,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值经典产生,或愈是接近经典的年代,名医、大师愈多?而为什么一旦远离这个时代,名医、大师就“未之闻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经典的重要,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是明知我们在时间上离经典愈来愈远了,但是,能否通过有效的学习,使我们在实质上接近它呢?接近它,其实就接近了这些大师,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最后把我们自己造就成了雷公、少俞、少师,这有什么不好呢?我想这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最根本的意义。 张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着谈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这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演是什么意思呢?演就是推演、扩大、发展、延续的意思。能够把我们那点局限的知识发展、拓宽开来,能够发扬光大它,这个东西就是经旨。现在我们老说中医要创新才有出路,但,你凭什么去创新呢?所以,搞经典完全不是守旧,而是为了创新。这一点你学进去了,你就会有体会,这个过程究竟是不是创新,你会有感觉,临床实践上也会有印证,光是口说还不行。 我经常谈到,做学问要学会“喜新而不厌旧”,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好好琢磨这句话以后再来做学问,不管你做什么学问,西医也好,中医也好,我看就会有着落。 学,学什么呢?学就是学习过去的、现在以前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旧有的东西,只是这个旧的程度有不同而已。光学现有的东西行不行呢?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孔子认为那是罔然。所以,光是学了很多东西,知识积累了很多,哪怕你成了一部活字典,那还是不行。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古人的这个认识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孔子说学了还要思,思是什么呢?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 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喜新”这是每个人的习性,但,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所以,“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材料,我们怎么搞建筑?学习经典亦是如此,要想有收获,就得这样去做。不这样做,光学不思,你哪会有收获,当然是白打工,罔罔然!现在听许多人说《内经》、《伤寒》没什么,不是丢在一边,就是束之高阁,心里面很是难过。这样宝贵的东西,他们却说没什么,怎么不叫人痛心。所以,学经典必须要即思即学,即学即思。 1.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 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我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而再往下问,答不出了。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 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1)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 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大家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 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 (4)太阴开机病变 接下来是太阴,太阴也主开,这个开是使阴门开启(收藏之门),阳气内入转入收藏。如果太阴开机产生障碍,就会影响到阳气的内入。阳气内入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为了阳气本身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是内人的阳气可以温养脏腑。所以,阳气内人障碍以后就有两方面的不妥,一是阳气得不到休养,二是脏腑得不到温养。脏失温养就会产生太阴病。因此,整个太阴病的主导,就像太阴病提纲条文所说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都是由于脏失温养的缘故,都是由于脏寒的缘故。就如227条所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些都说明了,脏腑失 去温养是太阴病的主导。如果太阴开机失调,阳气得不到很好的休养,人体的能量得不到贮养、蓄积,阳气就会真正衰少,这个时候情况就会严重,就会转入少阴病。,我们从太阴病治疗主要用温养的方法,如四逆辈等,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太阴属脾土,土是主养藏的。藏什么呢?就是藏阳气。土能生养万物,它靠什么来生养,靠的就是所藏的这个阳气。所以,土之所以能生养这些形形色色的万物,与它的这个“开”,与它的这个“藏”是分不开的。如果开机有障碍,接下来的藏,接下来的坐养就会有问题。 (5)少阴枢病 少阴也主枢,它的作用也是或影响开,或影响合。少阴枢机的重要性比少阳枢又进了一步,它主导水与火的枢转。少阴是水火之脏,这个枢就对水火的调节起作用。水火并非不相容,它们需要相互接触、相互依转、相互调和。如果枢机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水火的调和,或者就会出现水太过,水太过必寒;或者会出现火太过,火太过必热。所以,少阴篇的核心,就是一个寒化与热化的问题。 少阴这一经真正关系到阳的体,我们说三阴为体,三阳为用,体阴用阳。三阳的病变主要是阳用发生障碍,用有障碍了,这个问题还不太大,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这还是功能性病变的阶段。所以,三阳的病很少死人。而病变到了三阴,这就危及到“体”了,按西医的说法就是器质性的损害。体与用,一个讲器质,一个讲功用。少阳的枢只是对用的枢转,而少阴的枢则是对体的枢转。体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蓄养,这就要看少阴枢的功能。所以,少阴的枢转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为什么少阴病死证这么多?就是因为少阴不好,阳之体就没有办法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