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吗? 10 年前,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半夜,有个“不速之客”到我们家,把妈妈书房里所有值钱的电子产品一扫而光。我很郁闷,很沮丧,你偎依着我说:“Mommy, you know what ? Actually, we don’t need those stuff, we just want them. We can still survive without thosethings.”(妈妈,你知道吗?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只是想要。没有它们,我们照样过得好好的。)也许只是个巧合,因为我知道那段时间你正在学“need”(需要)和“want”(想要)的区别和用法。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你完全领悟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妈妈必须要谢谢你,听了你的劝说,妈妈的确释然了很多,更惊讶于我的小宝贝居然有这样的心灵智慧。是的,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nice-to-have(有就最好),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安好地在一起,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逃逃,虽然大家都说你长得和爸爸一模一样,外表没多少妈妈的影子,但只有妈妈最清楚,你身上有我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的聪明,你的机灵,你的倔,你的傲,你的好胜,你的没耐心,你强烈的自尊心……无一不能在妈妈身上找到对应之处。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把自己也看得清清楚楚。优点,我们暗喜偷乐;缺点,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去克服改正。日历在一天天翻过,你在妈妈的快乐、忧虑、感慨、反思中一天天长大……一晃十年,看看今天的我们,会为对方点一个大大的赞吗? Let’s see !(让我们看看!)
逃逃一年级的老师曾经和我们家长沟通过,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来做计划,但未必每个孩子都能做出非常完美和能严格执行的计划;计划本身做得怎么样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让他们知道做计划的重要性,就像学校走廊贴着的一张海报上写的:“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如果你不好好做计划,那就是在计划着失败。)”
这里的“off to” 比 “be going to” 要更口语化一些,而且这种说法强调“我得走了”,比如正在和小朋友玩,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得去上学了,这时就可以说:“I am off to school.” 意思是“我得走了”,没法跟你们玩了。再比如:Oh, I’ve got to go, I’ve got to go, I am off formy swimming class.意思是“噢,我得走了,我得去上游泳课了”。
其中“K”表示What we know(我们已经知道什么), “W”表示What we want to know(我们想知道什么),“L”表示What we learn(我们学到什么)。这个KWL表非常重要,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老师都会引导孩子使用这种阅读前策略(Before Reading Strategy)。看起来很简单,比如对于这本《好饿的毛毛虫》,无非就是这三个问题:
我想起在逃逃做这个研究各个国家的项目之前,他们还做过很多更简单的调查实践,比如在kindergarten做的“I see, I think, I wonder”,一个关于彩虹的研究:我看到了彩虹,有七彩颜色很漂亮;我想彩虹总是出现在下雨之后,那它肯定跟下雨有关系;我想搞清楚彩虹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为了一个关于farm animal(农场里的动物)的研究,老师还专门带着他们到农场去参观了一次。
3.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BL and projects(搞清楚PBL和做项目的区别)。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哦!PBL是通过让孩子们基于项目来学习,研究课题是个未知的挑战,途中肯定会有他们不懂的东西,需要调查、研究、学习的,比如“为什么会打雷”“小鸡为什么要孵才能出来”这种孩子一开始可能完全没有答案的问题。而project往往是为了巩固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而做的项目,比如今天老师教了距离和测量单位,而作业是测量一下家里各种物品的长、宽、高,这不能算PBL。
4. Don’t forget the presentation(不要忘了最后一定要做分享)。带着最后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目标,孩子在调查过程中自然会多问为什么,多做思考,因为担心做分享时会被听众的问题问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