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针灸学(第3版)
作者 梁繁荣;常小荣
出版日期 2018-08-01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47840078
ISBN号
(10位)
7547840078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21.1
约合(US$) 16.67
[ 内容简介 ]

内容与*医考大纲相适应。由*教学名师领衔编写,内容精练,语句简洁,联系临床,突出实用
  适用于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专业或方向的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
  内容简介
  针灸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等内容。全书分为绪言,包括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篇经络腧穴,包括经络总论、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具体介绍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中篇,刺灸法,包括刺灸法总论和各论,具体介绍刺灸法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下篇总论,包括针灸治疗总论和各论,具体介绍针灸治疗作用、原则、针灸临床诊治特点、针灸配穴处方和内科、妇儿科、皮外科、五官科、急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附篇参考资料,包括针灸现代研究概况、古代人体部位释义、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针灸歌赋选和针灸临床病例书写格式。
  作者简介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标准化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等。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2项,以及“十五”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常小荣,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目  录
  绪论1一、 针灸学发展简史 / 1
  (一) 针灸的起源 / 1
  (二)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2
  (三)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3
  二、 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 4
  三、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 5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9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 / 9
  一、 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 9
  二、 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 10
  三、 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 10
  四、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 10
  五、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 10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 10
  一、 十二经脉 / 11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 11
  (二)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 11
  (三)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 11
  (四) 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 12
  (五)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 12
  (六)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 12
  
  二、 奇经八脉 / 13
  (一) 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 13
  
  
  (二) 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 13
  三、 十五络脉 / 14
  (一) 十五络脉分布概况 / 14
  (二) 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 15
  四、 十二经别 / 15
  (一) 十二经别分布概况 / 15
  (二) 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 15
  五、 十二经筋 / 16
  (一) 十二经筋分布概况 / 16
  (二) 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 16
  六、 十二皮部 / 16
  (一) 十二皮部分布概况 / 16
  (二) 十二皮部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 16
  第三节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 17
  一、 标本 / 17
  二、 根结 / 17
  三、 气街 / 18
  四、 四海 / 18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19
  一、 经络的作用 / 19
  (一)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 19
  (二)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 19
  (三) 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 19
  (四)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 20
  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20
  (一) 诊断方面 / 20
  (二) 治疗方面 / 21第二章腧穴总论22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 22
  一、 腧穴的分类 / 22
  (一) 经穴 / 22
  (二) 奇穴 / 23
  (三) 阿是穴 / 23
  二、 腧穴的命名 / 23
  (一) 天象地理 / 24
  (二) 人事物象类 / 24
  (三) 形态功能类 / 24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24
  一、 腧穴的主治特点 / 24
  (一) 近治作用 / 24
  (二) 远治作用 / 24
  (三) 特殊作用 / 25
  二、 腧穴的主治规律 / 25
  (一) 分经主治规律 / 25
  (二) 分部主治规律 / 26
  第三节特定穴 / 30
  一、 五输穴 / 30
  二、 原穴、络穴 / 32
  三、 背俞穴、募穴 / 33
  四、 八会穴 / 34
  五、 郄穴 / 34
  六、 下合穴 / 34
  七、 八脉交会穴 / 35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 35
  八、 交会穴 / 35
  第四节腧穴定位法 / 38
  一、 体表标志定位法 / 39
  (一) 固定标志 / 39
  (二) 活动标志 / 39
  二、 骨度分寸定位法 / 39
  三、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 41
  (一) 中指同身寸 / 41
  (二) 拇指同身寸 / 41
  (三) 横指同身寸 / 41
  四、 简便取穴法 / 41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42第一节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 42
  一、 手太阴经络 / 42
  (一) 经脉循行 / 42
  (二) 主要病候 / 42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43
  (四) 主治概要 / 43
  二、 手太阴腧穴 / 43
  (一) 常用腧穴 / 43
  
  
  中府 / 43尺泽 / 44孔最 / 44列缺 / 44
  太渊 / 45鱼际 / 45少商 / 45
  (二) 腧穴表解 / 45
  第二节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 46
  一、 手阳明经络 / 46
  (一) 经脉循行 / 46
  (二) 主要病候 / 47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47
  (四) 主治概要 / 47
  二、 手阳明腧穴 / 47
  (一) 常用腧穴 / 47
  商阳 / 47三间 / 47合谷 / 48阳溪 / 48
  偏历 / 48手三里 / 48曲池 / 49臂臑 / 49
  肩髃 / 49扶突 / 49迎香 / 50
  (二) 腧穴表解 / 50
  第三节足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 52
  一、 足阳明经络 / 52
  (一) 经脉循行 / 52
  (二) 主要病候 / 52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52
  (四) 主治概要 / 52
  二、 足阳明腧穴 / 53
  (一) 常用腧穴 / 53
  承泣 / 53四白 / 53地仓 / 53颊车 / 53
  下关 / 54头维 / 54梁门 / 54天枢 / 54
  归来 / 55伏兔 / 55梁丘 / 55足三里 / 55
  上巨虚 / 56下巨虚 / 56丰隆 / 56解溪 / 56
  内庭 / 57厉兑 / 57
  (二) 腧穴表解 / 57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络及其腧穴 / 61
  一、 足太阴经络 / 61
  (一) 经脉循行 / 61
  (二) 主要病候 / 61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61
  (四) 主治概要 / 61
  二、 足太阴腧穴 / 61
  (一) 常用腧穴 / 61
  隐白 / 61太白 / 62公孙 / 62三阴交 / 62
  
  地机 / 62阴陵泉 / 63血海 / 63大横 / 63
  大包 / 63
  (二) 腧穴表解 / 64
  第五节手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 66
  一、 手少阴经络 / 66
  (一) 经脉循行 / 66
  (二) 主要病候 / 67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67
  (四) 主治概要 / 67
  二、 手少阴腧穴 / 67
  (一) 常用腧穴 / 67
  
  
  极泉 / 67少海 / 67通里 / 67阴郄 / 68
  神门 / 68少冲 / 68
  (二) 腧穴表解 / 68
  第六节手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 70
  一、 手太阳经络 / 70
  (一) 经脉循行 / 70
  (二) 主要病候 / 71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71
  (四) 主治概要 / 71
  二、 手太阳腧穴 / 71
  (一) 常用腧穴 / 71
  少泽 / 71后溪 / 71腕骨 / 71支正 / 72
  天宗 / 72颧髎 / 72听宫 / 73
  (二) 腧穴表解 / 73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 75
  一、 足太阳经络 / 75
  (一) 经脉循行 / 75
  (二) 主要病候 / 75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75
  (四) 主治概要 / 75
  二、 足太阳腧穴 / 75
  (一) 常用腧穴 / 75
  睛明 / 75攒竹 / 76天柱 / 76风门 / 76
  肺俞 / 77心俞 / 77膈俞 / 77肝俞 / 78
  胆俞 / 78脾俞 / 78胃俞 / 78肾俞 / 79
  大肠俞 / 79膀胱俞 / 79次髎 / 79委阳 / 80
  委中 / 80膏肓 / 80志室 / 80秩边 / 81
  承山 / 81飞扬 / 81昆仑 / 81申脉 / 82
  束骨 / 82至阴 / 82
  (二) 腧穴表解 / 82
  第八节足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 87
  一、 足少阴经络 / 87
  (一) 经脉循行 / 87
  (二) 主要病候 / 88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88
  (四) 主治概要 / 88
  二、 足少阴腧穴 / 88
  (一) 常用腧穴 / 88
  
  
  涌泉 / 88然谷 / 88太溪 / 89大钟 / 89
  照海 / 89复溜 / 89俞府 / 90
  (二) 腧穴表解 / 90
  第九节手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 93
  一、 手厥阴经络 / 93
  (一) 经脉循行 / 93
  (二) 主要病候 / 93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93
  (四) 主治概要 / 93
  二、 手厥阴腧穴 / 93
  (一) 常用腧穴 / 93
  天池 / 93曲泽 / 94间使 / 94内关 / 94
  大陵 / 95劳宫 / 95中冲 / 95
  (二) 腧穴表解 / 96
  第十节手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 97
  一、 手少阳经络 / 97
  (一) 经脉循行 / 97
  (二) 主要病候 / 97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97
  (四) 主治概要 / 97
  二、 手少阳腧穴 / 97
  (一) 常用腧穴 / 97
  关冲 / 97中渚 / 98阳池 / 98外关 / 98
  支沟 / 98肩髎 / 99翳风 / 99耳门 / 100
  丝竹空 / 100
  (二) 腧穴表解 / 100
  第十一节足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 102
  一、 足少阳经络 / 102
  (一) 经脉循行 / 102
  (二) 主要病候 / 102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102
  (四) 主治概要 / 103
  二、 足少阳腧穴 / 103
  (一) 常用腧穴 / 103
  
  
  瞳子髎 / 103听会 / 104阳白 / 104头临泣 / 104
  风池 / 104肩井 / 105日月 / 105带脉 / 105
  环跳 / 106风市 / 106阳陵泉 / 107光明 / 107
  悬钟 / 107丘墟 / 107足临泣 / 108足窍阴 / 108
  (二) 腧穴表解 / 108
  第十二节足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 112
  一、 足厥阴经络 / 112
  (一) 经脉循行 / 112
  (二) 主要病候 / 112
  (三) 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 112
  (四) 主治概要 / 112
  二、 足厥阴腧穴 / 112
  (一) 常用腧穴 / 112
  大敦 / 112行间 / 113太冲 / 113曲泉 / 113
  章门 / 113期门 / 114
  (二) 腧穴表解 / 114
  第十三节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 116
  一、 督脉及其腧穴 / 116
  (一) 循行路线 / 116
  (二) 主要病候 / 116
  (三) 主治概要 / 116
  (四) 常用腧穴 / 117
  长强 / 117腰阳关 / 117命门 / 118至阳 / 118
  大椎 / 118哑门 / 118风府 / 119百会 / 119
  上星 / 119素髎 / 119水沟 / 119印堂 / 120
  (五) 腧穴表解 / 120
  二、 任脉及其腧穴 / 122
  (一) 循行路线 / 122
  (二) 主要病候 / 123
  (三) 主治概要 / 123
  (四) 常用腧穴 / 123
  中极 / 123关元 / 124气海 / 124神阙 / 124
  下脘 / 124中脘 / 124膻中 / 125天突 / 125
  廉泉 / 126承浆 / 126
  (五) 腧穴表解 / 126
  三、 冲脉 / 128
  (一) 循行路线 / 128
  (二) 主要病候 / 128
  (三) 交会腧穴 / 128
  四、 带脉 / 128
  (一) 循行路线 / 128
  (二) 主要病候 / 128
  (三) 交会腧穴 / 128
  五、 阳蹻脉 / 129
  (一) 循行路线 / 129
  (二) 主要病候 / 129
  (三) 交会腧穴 / 129
  六、 阴蹻脉 / 129
  (一) 循行路线 / 129
  (二) 主要病候 / 130
  (三) 交会腧穴 / 130
  七、 阳维脉 / 130
  (一) 循行路线 / 130
  (二) 主要病候 / 130
  (三) 交会腧穴 / 130
  八、 阴维脉 / 131
  (一) 循行路线 / 131
  (二) 主要病候 / 131
  (三) 交会腧穴 / 131
  第十四节奇穴 / 132
  (一) 常用奇穴 / 132
  
  
  四神聪 / 132太阳 / 132球后 / 132金津、玉液 / 133
  牵正 / 133翳明 / 133提托 / 133子宫 / 133
  三角灸 / 134定喘 / 134夹脊 / 134腰眼 / 134
  十宣 / 134四缝 / 135八邪 / 135外劳宫 / 136
  腰痛点 / 136臂中 / 136肩前 / 136百虫窝 / 136
  鹤顶 / 137膝眼 / 137胆囊 / 137阑尾 / 137
  八风 / 138
  (二) 奇穴表解 / 138
  中篇刺灸法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145第一节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 145
  一、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145
  二、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 146
  第二节刺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 146
  一、 刺法的量学要素 / 146
  (一) 刺激的强度 / 146
  (二) 刺激的时间 / 147
  二、 灸法的量学要素 / 147
  第三节刺灸法的宜忌 / 148
  一、 施术部位的宜忌 / 148
  二、 患者体质的宜忌 / 148
  三、 病情性质的宜忌 / 148
  四、 刺灸时间的宜忌 / 148
  五、 特殊情况的宜忌 / 149第五章刺灸法各论150第一节毫针法 / 150
  一、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 / 150
  (一) 毫针的构造 / 150
  (二) 毫针的规格 / 150
  (三) 毫针的检查 / 151
  二、 针刺法的练习 / 151
  (一) 指力练习 / 151
  (二) 手法练习 / 151
  (三) 实体练习 / 151
  三、 针刺前的准备 / 152
  (一) 针具选择 / 152
  (二) 体位选择 / 152
  (三) 灭菌及消毒 / 153
  四、 进针法 / 154
  (一) 单手进针法 / 154
  (二) 双手进针法 / 154
  (三) 针管进针法 / 156
  五、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156
  (一) 针刺的方向 / 156
  (二) 针刺的角度 / 156
  (三) 针刺的深度 / 156
  六、 行针与得气 / 157
  (一) 基本手法 / 157
  (二) 辅助手法 / 158
  (三) 得气 / 159
  七、 针刺补泻 / 159
  (一) 单式补泻手法 / 160
  (二) 复式补泻手法 / 160
  (三)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 161
  八、 留针与出针 / 161
  (一) 留针法 / 161
  (二) 出针法 / 161
  九、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161
  (一) 晕针 / 162
  (二) 滞针 / 162
  (三) 弯针 / 162
  (四) 断针 / 162
  (五) 血肿 / 163
  (六) 气胸 / 163
  (七) 刺伤内脏 / 163
  (八) 刺伤脑或脊髓 / 164
  十、 针刺注意事项 / 164
  第二节灸法 / 165
  一、 灸法的材料 / 165
  (一) 艾 / 165
  (二) 其他灸材 / 165
  二、 灸法的作用 / 165
  (一) 防病保健 / 165
  (二) 温经散寒 / 166
  (三) 扶阳固脱 / 166
  (四) 消瘀散结 / 166
  (五) 引热外行 / 166
  三、 灸法的种类及其运用 / 166
  (一) 艾炷灸 / 167
  (二) 艾条灸 / 168
  (三) 温针灸 / 169
  (四) 温灸器灸 / 170
  (五) 其他灸法 / 170
  四、 灸感及灸法补泻 / 171
  (一) 灸感 / 171
  (二) 灸法补泻 / 171
  五、 施灸的注意事项 / 171
  (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 / 171
  (二) 施灸的禁忌 / 171
  (三) 灸后的处理 / 172
  第三节拔罐法 / 172
  一、 罐的种类 / 172
  (一) 玻璃罐 / 172
  (二) 竹罐 / 172
  (三) 陶罐 / 173
  (四) 抽气罐 / 173
  二、 吸罐的方法 / 173
  (一) 火罐法 / 173
  (二) 水罐法 / 173
  (三) 抽气法 / 174
  三、 拔罐法的应用 / 174
  (一) 留罐法 / 174
  (二) 闪罐法 / 174
  (三) 推罐法 / 174
  (四) 刺血(刺络)拔罐法 / 174
  (五) 留针拔罐法 / 174
  (六) 药罐法 / 175
  四、 起罐法 / 175
  五、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 175
  (一) 拔罐的作用 / 175
  (二) 拔罐的适应范围 / 175
  六、 注意事项 / 175
  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 / 176
  一、 三棱针法 / 176
  (一) 操作方法 / 176
  (二) 适应范围 / 177
  (三) 注意事项 / 178
  二、 皮肤针法 / 178
  (一) 操作方法 / 178
  (二) 适应范围 / 179
  (三) 注意事项 / 179
  三、 皮内针法 / 179
  (一) 操作方法 / 179
  (二) 适应范围 / 180
  (三) 注意事项 / 180
  第五节火针法 / 180
  (一) 操作方法 / 180
  (二) 适应范围 / 181
  (三) 注意事项 / 181
  第六节电针法 / 182
  (一) 操作方法 / 182
  (二) 电针刺激参数的作用 / 182
  (三) 适应范围 / 183
  (四) 注意事项 / 183
  【附】经皮穴位电刺激 / 183
  (一) 操作方法 / 183
  (二) 适应范围 / 184
  (三) 注意事项 / 184
  第七节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穴位贴敷法 / 184
  一、 穴位注射法 / 184
  (一) 操作方法 / 184
  (二) 常用药物 / 185
  (三) 适应范围 / 185
  (四) 注意事项 / 185
  二、 穴位埋线法 / 186
  (一) 操作方法 / 186
  (二) 适应范围 / 188
  (三) 注意事项 / 188
  三、 穴位贴敷法 / 188
  (一) 操作方法 / 189
  (二) 适用范围 / 189
  (三) 注意事项 / 190
  第八节头针 / 190
  一、 标准头针线的定位和主治 / 190
  (一) 额区 / 190
  (二) 顶区 / 191
  (三) 颞区 / 192
  (四) 枕区 / 192
  二、 适应范围 / 192
  三、 操作方法 / 193
  (一) 穴位选择 / 193
  (二) 进针方法 / 193
  (三) 行针手法 / 193
  (四) 起针 / 193
  四、 注意事项 / 193
  第九节耳针 / 194
  一、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 194
  二、 耳郭表面解剖 / 194
  三、 耳穴的分布特点 / 195
  四、 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 196
  (一) 耳轮穴位 / 196
  (二) 耳舟穴位 / 196
  (三) 对耳轮穴位 / 197
  (四) 三角窝穴位 / 198
  (五) 耳屏穴位 / 198
  (六) 对耳屏穴位 / 199
  (七) 耳甲穴位 / 199
  (八) 耳垂穴位 / 201
  (九) 耳背穴位 / 201
  (十) 耳根穴位 / 202
  五、 临床应用 / 202
  (一) 适应范围 / 202
  (二) 选穴原则 / 202
  (三) 耳穴探查方法 / 203
  (四) 耳穴的刺激方法 / 203
  (五) 注意事项 / 204
  下篇治疗
  
  第六章针灸治疗总论207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 207
  一、 疏通经络 / 207
  二、 调和阴阳 / 208
  三、 扶正祛邪 / 208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 208
  一、 补虚泻实 / 208
  二、 清热温寒 / 209
  三、 治病求本 / 209
  四、 三因制宜 / 210
  第三节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 211
  一、 辨证与辨经结合 / 211
  二、 辨证与辨病结合 / 211
  三、 调神与调气并重 / 212
  第四节针灸配穴处方 / 212
  一、 选穴原则 / 212
  二、 配穴方法 / 213
  (一) 按部位配穴 / 213
  (二) 按经脉配穴 / 213
  第五节刺灸方法的选择 / 214
  [附]临床针灸处方常用符号 / 214第七章针灸治疗各论215第一节内科病证 / 215
  
  
  中风 / 215
  眩晕 / 218
  头痛 / 220
  面瘫 / 222
  面痛 / 224感冒 / 225咳嗽 / 226哮喘 / 227
  心悸 / 229不寐 / 230胸痹 / 231郁证 / 231
  癫狂 / 232痴呆 / 234痫病 / 235震颤麻痹 / 236
  消渴 / 238胁痛 / 239胃痛 / 240呃逆 / 241
  腹痛 / 242呕吐 / 243泄泻 / 244便秘 / 245
  癃闭 / 246阳痿 / 249
  第二节妇儿科病证 / 251
  月经不调 / 251痛经 / 253经闭 / 255崩漏 / 256
  带下病 / 257不孕症 / 258胎位不正 / 260滞产 / 260
  乳少 / 262遗尿 / 262小儿惊风 / 263小儿食积 / 265
  小儿脑性瘫痪 / 266小儿多动症 / 267
  第三节皮外科病证 / 268
  风疹 / 268疔疮 / 269痄腮 / 270乳痈 / 271
  乳癖 / 272肠痈 / 272痔疮 / 273扭伤 / 274
  肘劳 / 275肩痹 / 276颈痹 / 277腰痛 / 279
  痹证 / 281痿证 / 282腱鞘囊肿 / 285丹毒 / 286
  
  蛇丹 / 287扁平疣 / 288神经性皮炎 / 289痤疮 / 290
  斑秃 / 291
  第四节五官科病证 / 292
  目赤肿痛 / 292麦粒肿 / 292近视 / 293耳鸣、耳聋 / 295
  牙痛 / 296鼻渊 / 296咽喉肿痛 / 297口疮 / 298
  第五节急症 / 299
  
  晕厥 / 299虚脱 / 300高热 / 300抽搐 / 301
  
  
  内脏绞痛 / 302
  第六节其他 / 304
  慢性疲劳综合征 / 304戒断综合征 / 305
  肥胖症 / 306衰老 / 306术后切口疼痛 / 307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 307放疗、化疗反应 / 308
  附篇
  
  
  参考资料311第一节针灸现代研究概况 / 311
  一、 针灸文献研究 / 311
  (一) 人体经脉漆雕的发现 / 311
  (二) 古典文献研究 / 311
  (三) 现代文献研究 / 312
  二、 针灸临床研究 / 312
  (一) 针灸临床适应证范围 / 312
  (二) 针灸临床穴位主治、配伍研究 / 312
  (三) 针灸临床研究 / 312
  三、 针灸开发研究 / 313
  四、 针灸标准化研究 / 313
  五、 针灸实验研究 / 314
  (一) 实验研究的重心和成果 / 314
  (二) 研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 315
  第二节古代人体部位释义 / 315
  第三节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 / 319
  一、 纳支法 / 319
  (一) 纳支法应用基础 / 319
  (二) 纳支法应用方法 / 319
  二、 纳甲法 / 320
  (一) 纳甲法应用基础 / 320
  (二) 纳甲法应用方法 / 321
  三、 灵龟八法 / 322
  (一) 灵龟八法应用基础 / 322
  (二) 灵龟八法应用方法 / 323
  四、 飞腾八法 / 323
  (一) 飞腾八法应用基础 / 323
  (二) 飞腾八法应用方法 / 324
  第四节针灸歌赋选 / 324
  一、 四总穴歌 / 324
  二、 十五络脉歌 / 324
  三、 井荥输(原)经合歌 / 324
  四、 十二背俞穴歌 / 324
  五、 郄穴歌 / 325
  六、 十四经穴歌 / 325
  七、 百症赋 / 326
  八、 徐凤《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327
  第五节针灸临床病历书写格式 / 328
  一、 门诊病历书写格式 / 328
  二、 住院病历书写格式 / 328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等。
  本教材的编写思想是: 贯彻学生实用、教师易教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制本科《针灸学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以《针灸学》第二版教材为蓝本,在充分吸收所有版本教材优点的同时,重点突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
  本教材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做了部分修订: 经络腧穴各论增加了腧穴的灸法操作;刺灸法增添了火针法、穴位贴敷法,删除了针刀法;治疗学部分增加了呃逆一证;附篇部分根据针灸经络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适当补充。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专业或方向的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
  本教材的绪言由梁繁荣编写,上篇经络总论由常小荣编写,腧穴总论由冀来喜编写,手太阴肺经至足太阴脾经由胡玲、蔡荣林编写,手少阴心经至足少阴肾经由王瑞辉编写,手厥阴心包经至足厥阴肝经由崔瑾编写,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由张永臣编写。中篇刺灸法总论由唐纯志编写,毫针刺法由王斌编写,灸法由成泽东编写,拔罐法由李晓泓编写,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法由陈勤编写,火针法由刘密编写,电针法由朱英编写,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穴位贴敷法由杜艳军编写,头针法由张立编写,耳针法由贾春生编写。下篇治疗总论由杨旭光编写,内科病证由郭太品、赵永海、陈波、郑美凤编写,妇儿科病证由李学智、黄泳编写,皮外科病证由黄冬梅、黄银兰编写,五官科病证由陈姣编写,急症由彭进编写,其他病证由邓瑜编写。附篇由刘迈兰、洪肖娟、李芳编写。全书由梁繁荣、常小荣、刘密统稿。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保持和发扬中医学特色,并使之更切合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但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针灸学》编委会
  2018年4月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