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作者 郭建龙
出版日期 2019-09-01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45916126
ISBN号
(10位)
7545916123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34.3
约合(US$) 27.1
[ 内容简介 ]

1. 本书的一大创新:本书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
  全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帝国时代,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各个朝代的大战略。
  2. 以地理因素为基础,讲述历次战争成败的原因
  中国人分析战争时总会提到“天时、地利、人和”,但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恒久不变的地理因素。作者有意避开了古代军事理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将地理因素作为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揭示其决定战争发生和战争走向的重大影响力,并试图总结其中的普遍规律。
  3. 继《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之后,本册为郭建龙“帝国密码三部曲”收官之作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畅销10万册,豆瓣评分8.5分,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榜好书”、“2017中国*美书店周主题书单·12本人文好书推荐”、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马勇、梁小民等学者的“2017年书单”。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豆瓣评分8.7分,入选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8年度好书”、2018年10月“华文好书榜”。
  本册书不仅延续了前两册的全局视角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对前两册的观点和理论形成有力的补充,也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备受读者期待。
  4. 多位学者、媒体人、企业家等一致推荐
  葛剑雄/林达/马勇/骆玉明/刘苏里/余世存/俞敏洪/李鸿谷/陈志武/李淼/吴晓波 盛赞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这是一本能看懂脉络的中国军事史,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故事,以故事带动知识,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作者历时多年实地考察,精心搜集各种资料,以此展现战争的逻辑,帮助人们理解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表达出“我们反对战争,但又必须了解战争,以免受人宰割”这一核心观点。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之《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以及“帝国密码三部曲”之《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目  录
  前 言 两千年帝国,两千年战乱//I
  统一战争与衰亡战争//I
  战争的地理逻辑//III
  楔 子 蒙古人: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协同作战//001
  最顽强的对手//004
  蒙古人的第二战场//007
  最伟大的行军//011
  功败垂成//016
  地理是战争的基础//020
  
  第一部 关中时代
  (公元前771—公元189年,秦到东汉)
  第一章 得关中者得天下(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003
  四面皆险的关中平原//005
  秦国:从化外到关中//008
  四川:天下之砝码//014
  武灵王:河套大迂回//018
  统一的代价:长平枯骨与郢都赤地//021
  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033
  秦末起义:制度之失//035
  战略地理:楚汉战争的决定要素//039
  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043
  第三章 汉武帝的塞上曲(公元前133—公元169年)//050
  北方长战线//052
  杀戮换功名//054
  老将之死与新星联欢//056
  战争的财政陷阱//060
  汉匈战争的尾声//062
  第四章 光武帝:中原反击关中(公元8—公元36年)//065
  新莽:改革导致的军事大崩盘//067
  光武帝:寻找战略点//072
  借助三晋,跃进两京//074
  关中时代的落幕//077
  
  第二部 分裂时代
  (公元189—公元589年,三国到南朝)
  第五章 《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公元189—公元219年)//085
  东汉末年的老军阀与新军阀//088
  张竑与孙策:一代霸主的江东战略//095
  粉面书生的千年之对//098
  赤壁之战:长江防线进入历史//104
  四川不再是附庸//107
  第六章 “隆中对”战略的失败:武侯伐岐山的是是非非(公元220—公元234年)//113
  蜀吴战略冲突与东线崩溃//115
  汉中战争与祁山通道//119
  寻找古街亭//122
  秦岭:无法击破的屏障//125
  “隆中对”战略的最终失败//128
  第七章 西晋:北方反击战(公元234—公元280年)//131
  魏国政治斗争中的伐蜀议题//134
  邓艾:被低估的军事天才//136
  击穿金牛道//138
  进军东吴:最完美的战略进攻//142
  第八章 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公元280—公元581年)//148
  想巩固政权,却导致皇族内乱//150
  两赵之役:从山西统一北中国//152
  前秦:从关中到北中国//157
  淝水之战:淮河防线成关键//161
  尴尬的北伐//165
  第九章 南朝:长江混沌战(公元307—公元581年)//171
  荆州与建康的两极争霸//173
  王敦:“皇帝—权臣”模式的开创者//175
  陶侃:力挽狂澜//177
  颠覆东晋的权臣父子//179
  赣江、湘江变奏曲//182
  南方帝国的衰落//186
  侯景之乱与南朝末日//188
  
  第三部 失衡时代
  (公元384—公元907年,隋到唐)
  第十章 北朝:从黄河到长江(公元384—公元589年)//197
  定都洛阳的利弊//199
  最后一次东西对峙//202
  统一与失衡//207
  第十一章 唐代建国:关中的最后辉煌(公元589—公元622年)//212
  隋朝崩溃于大跃进//216
  李唐:低调示人的黄雀//219
  清理后院的战争//224
  关中的最后辉煌//227
  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公元622—公元763年)//232
  都是藩镇惹的祸//235
  安禄山的智慧与失误//240
  唐军的关门打狗战略//243
  李泌奇谋空叹息//245
  第十三章 藩镇的群狼谋略(公元763—公元820年)//251
  割据,是为了自保//254
  唐德宗:失衡的关中与高昂的军费//256
  泾原兵变:回到原点//259
  中央王朝的回光返照//262
  第十四章 黄巢:最漫长的长征(公元859—公元907年)//268
  前奏:思乡武士叛乱记//271
  王仙芝:失控社会的流窜作战//274
  黄巢:最漫长的流窜//276
  缩短的分裂期//279
  
  第四部 中原时代
  (公元907—公元1279年,五代到宋)
  第十五章 后周世宗:新王朝的奠基人(公元907—公元979年)//285
  五代时期的军阀整合//288
  周世宗的命题作文//290
  赵匡胤的军事变革//294
  柴规赵随统一全国//296
  第十六章 十六州忧思(公元936—公元1125年)//300
  东京汴梁的功与过//303
  宋太宗:失败的收复战//306
  买来的百年和平//310
  无险可守的边境线//313
  第十七章 西北争夺战(公元982—公元1085年)//315
  宋夏的四条进攻线//317
  引发改革的惨败//319
  失败的协同战//323
  第十八章 变换的北方防线(公元1115—公元1208年)//327
  是是非非海上盟//330
  靖康之变:物质文明遭遇部落战争//333
  逃往海洋的皇帝//338
  又到尴尬北伐时//342
  
  第五部 帝国时代
  (公元1179—公元1911年,元到清)
  第十九章 成吉思汗眼中的世界(公元1179—公元1449年)//347
  从流亡者到蒙古之主//350
  蒙古的帝国时代//355
  西藏、大理与蒙宋战争//362
  蒙古帝国塑造的现代中国//366
  帝国分崩离析时//367
  土木堡:蒙古旁支的逆袭//370
  第二十章 清帝国的新疆域(公元1618—公元1911年)//376
  黄金家族的黄昏//380
  准噶尔:最后的蒙古帝国//383
  西藏并入帝国疆域//386
  南疆的臣服//389
  大小金川:帝国扩张的极限到了//391
  海权时代的来临//393
  
  附录 全国战略要地简述//397
  参考书籍//405
  
  后 记//412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前 言
  两千年帝国,两千年战乱
  
  统一战争与衰亡战争
  所有战争都是典型的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所失。由于战争的损耗,即便所得的一方,也要遭受巨大损失。在整体上,战争对整个人类造成的是破坏和伤痛。人类不得不通过战争重新分配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博弈。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战争有且只有一个好处:将国家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市场。在这里,国家统一只是手段,市场统一才是人类的福祉。
  在世界上,中国之所以一直作为大国存在,就在于它的地理天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疆域,在这个疆域内的人们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在统一的国家中,人力、物资、资金这三种最重要的要素都可以较为自由地流动。在国界之内,人们也不用过多担忧人身和资本的安全。
  正是统一市场的出现,使得统一战争一结束,当社会恢复了和平,就会形成一次新的盛世。不管生活在古代盛世还是现代盛世,人们都是幸福的,他们安居乐业,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协作,共同创造了财富的黄金时代。
  但是,历史上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统一战争,还有许多战争导致了国家的分裂。根据这两点,我们把战争分成了统一战争和衰亡战争。
  也因为这种划分,中国的战争就有了第一个密码:在乱世时期,战争促进了统一,统一又结束了战争;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大国崛起的幻象会让很多和平时期的人再次渴望战争;这种战争就带有巨大的破坏性,即便是打胜了,也会造成社会不可磨灭的伤痕。
  这就是为什么在朝代初期,人们总是讴歌那些将国家统一的战争,因为通过战争,他们获得了长久的和平,能够在稳定的大市场中过上好日子。
  当日子刚刚开始变好时,人们更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害怕和平被新的战争打断,这时对战争的看法就变得负面起来,更倾向于从个人的遭遇角度去解剖战争的残酷。
  可社会发展到更富足的程度时,没有经过战乱的民众在民族情绪的刺激下会渴望武力,战争的阴影再次复活,整个社会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很可能要进入衰落期了。
  朝代中后期的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也主要是经济上的。为了战争,政府必然要加税,而加税又必然导致社会的凋敝。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旦经济进入了下行周期,官僚集团的膨胀速度反而会增加,因为当社会上没有了赚钱的机会,许多人就会考公务员进入官僚队伍,所以,社会下行时,养官成本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这种增加最终会拖垮社会经济,到了这一步,就可能进入下一个改朝换代的周期。
  如果我们把朝代之初的战争视为统一战争,那么朝代中后期发生的战争则可以称为衰亡战争,它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衰落。
  但衰亡战争又是很难避免的。在封建帝国中,必然存在着强大的宣传机器,用于鼓动人们的情绪。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情绪的积累必然失控,到这时,不是皇帝领导社会去打仗,而是社会自发地推动皇帝向战争方向前进。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对于人类的智慧不抱太高的期望,在未来,战争必定还会出现,也许现在已经在路上。
  既然战争无法避免,就进入了本书探讨的最主要问题:那些历次战争的胜利者是怎么胜利的?那些失败者为什么会失败?其中有什么秘密可言?
  战争的地理逻辑
  与人们强调人心所向不同,乱世时期的战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反而是地理。
  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认知大都来自那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地利。所谓天时,更多是战术层面把握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人和也并非是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只有地理是长久不变的,如果论山脉,从人类出现后就基本上没有变化;如果说水体,在几十年里也是相对固定的。
  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军事战略家,首先是一个精通地理的人。当刘邦进入咸阳时,萧何首先想到的是进入秦宫室将天下图籍搜走,就是为了了解地理关隘的所在,为后来的楚汉战争指明了战略方向。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著名,在于他率先将南方的地理纳入战略考量,制订了从南方如何反制北方,甚至统一北方的战略。在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从关中和中原出发,才能获得天下,诸葛亮的策略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却极大地丰富了南方战略,使得他之后的军事家都必须在他的基础上重新制订全国战略。
  本书所考察的,就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军事战略,并试图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因素。
  本系列的前两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都能区分出明确的历史大循环,比如秦汉以来的中国财政大周期只有三次,而哲学大周期只有两次。但在军事上,战争的逻辑却并不能区分出如此明确的周期。
  实际上,军事规律是随着人们地理视界的打开而变化的。秦汉时期的战略家在统一战争中很少考虑南方,因为当时的地理中心在北方,南方太微不足道了。可是,到了三国时期,南方的长江就成了战略重点之一。在秦汉时期,关中是全国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可是唐代之后,关中地区虽然还很重要,却再也不是战略地理中心了。这是因为秦汉时期的中原和长江都还不够富裕,到了唐代,东部的财富远超西部,对于东部的地理也已经探索完毕。
  不同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军事战略的演化。
  中国的军事战略演化可以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关中时代、长江时代(分裂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及以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帝国时代。
  第一个时代关中时代,包括了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数百年时间。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地理基础是,当时的中国文明国家大都以关中和中原两个地方为中心,唯一的例外是占据了江淮地带的楚国,以及刚刚进入文明视野的四川。
  当历史局限在这个区域之内时,人们会发现关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除了关中之外的其他地区没有形成可以防御的封闭式结构,比如中原虽然足够富裕,却没有足够的天险抵挡四面的攻击。只有关中是一个四塞之地,在它的四面都环山,且有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四大关口保护着其中的土地,只要把守这些关口,从任何一面进攻关中都是极其困难的。
  即便在秦汉时期,仅仅靠关中仍然不足以与全部中原和江淮对抗。关中的优势在于,还有两个富裕的盆地成了它的附属,那就是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一旦关中的政权同时掌握了汉中和四川,就拥有了足以与整个中原对抗的资源,同时由于关中、汉中、四川都地处上游,打击中原更加占有形胜。
  秦国正是借着这个战略统一了中国。当秦朝崩溃后,汉高祖又按照几乎同样的方式,利用关中、汉中和四川反攻中原成功。
  但关中模式也有一个弱点,这个弱点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江淮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关中、汉中和四川三地中的任何单独一个,所拥有的资源都无法与中原抗衡,只有三者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联手才可以对付中原。东汉光武帝就利用这个弱点,乘关中、汉中、四川等地四分五裂时,以中原为基地反击关中得手。这次反击,也预示着关中优势已经成为过去。
  关中时代虽然结束了,但人们探索关中地理战略所留下的经验,还会在以后的战争中屡屡被使用。从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落幕,并不意味着前人探索经验的失效,它只会以更高级的形式出现在新的战略框架之中。
  第二个时代分裂时代,是长江成为中国战略主角的时代。关中时代是围绕着黄河制订终极目标的,长江地区由于发展较晚,处于附属性地位。但随着长江地区经济发展,这里逐渐拥有了与北方抗衡的资本。特别是光武帝顺着长江三峡进攻四川,将四川与湖北打通。在这之前,通往四川的主道是从关中出发的蜀道,这使得四川一直是关中的附属地,但自从四川通过长江与湖北直联之后,四川逐渐加入了南方阵营,与关中的关系反而疏远了。
  在长江时代的开篇,是两个划时代的军事战略,分别是东吴张竑提出的江东战略,与蜀汉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两个战略的共同点,是提出长江不再是北方的附属,而是足以与北方对抗的基地。张竑指出了江东地区的重要性,认为首先占领了江东,再顺长江而上,将赣江谷地(江西)、湘江谷地(湖南)收入囊中,最后进攻荆州,甚至四川,这些地区加起来已经足以和中原对抗。诸葛亮则认为,只要占据了荆州和四川,就拥有了两条北上的道路。在中国南北之间沟通的主要通道本来只有三条,占据了两条,就足以借助四川粮仓,向中原发动钳形攻势,甚至统一中国。
  张竑和诸葛亮的战略虽然都没有完成统一中国,却是对长江流域最好的战略探索,为日后的中国战争增加了足够的深度。
  东晋南北朝更是进一步对长江进行探索,特别是中下游区域,探索出了“建康(南京)—荆州”轴心,这两个超级城市成了南方军事和政治的中心。一个轴心、两个重点区域(南京和荆州)、三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四条江(长江、汉江、湘江、赣江)、五座城市(镇江、马鞍山、九江、岳阳、武汉),构成了南方的军事战略基础。
  但在探索结束时,人们发现,南方虽然足以称霸,却很难统一全国。这和南方较少战略纵深有关。北方由于有太行山和山西高地,构成了足够的纵深,使得南方对北方的攻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然在某一个点被迫停滞。而北方对南方的进攻,却只要攻克了长江就行,再往南的地方缺乏足够的纵深空间和富庶的粮仓,构不成对北方的有效抵抗。
  南方的这种缺陷,导致它可以丰富中国的军事战略,却很难颠覆北方的优势。于是,北朝借助地理优势最终统一了南方,结束了分裂时代。
  隋唐时期开始的第三个时代(失衡时代),战略重心又回到了北方的关中地区,但这时的关中已不足以支撑整个庞大帝国的战略中心,使得唐代的战略一直处于失衡状态。
  由于关中不够富裕,为了保卫和养活关中,唐王朝花费了大量的财富,却仍然无法解决失衡问题。加之无法解决养兵难题,唐朝皇帝发明了节度使这种制度,却将帝国送上了不归路。
  但是,安史之乱中,叛军由于战略错误并没有占上风。这时山西的作用凸显了出来,唐朝就是从山西太原起家统一的全国,安史之乱中,又是由于唐军守住了山西,并防住了襄阳、商丘一线,使得安禄山的军队被压缩在华北平原一个倒“L”形的平原区域。这个区域由于缺乏制高点,使得安禄山如同风箱中的老鼠,四处挨打。如果唐王朝完全采取李泌的关门打狗策略(见本书第十二章),安史之乱将更快被平定且后遗症较少。但可惜的是,唐朝没有采取这种策略,虽然平定了叛乱,却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失衡时代,另一个战略浮出水面,成了后世的叛乱者们经常使用且屡屡奏效的战略。这就是黄巢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当一个帝国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起事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建立基地,而是以运动的形式进行长征,击打帝国最虚弱的地方,直到引起它的财政和行政崩塌,灭亡帝国。黄巢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能长征的人,给后来的李自成等都提供了范本。
  失衡时代表明长安再也无力主导中国的战略发展,于是,中国军事战略史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中原时代。这个时代以北宋为代表,甚至可以延续到明清时期。
  中原时代的关键是在中原地区找到一个足够富裕又拥有战略优势的中心点。不幸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虽然看上了洛阳,却由于过早去世,让开封成了北宋首都。这个失误造成了中国的指挥中心处于无法防守的大平原上,加上北方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下,直捣龙庭。
  北宋的策略失误到了明代被弥补,明成祖将首都选在了最具有防守优势的北京。但到了明朝后期,北京的劣势又被放大:由于地理的关系,北京可以防御北方的攻击,却无力抵御来自南方的叛乱。
  在中原时代继续的同时,另一个时代也到来了,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所代表的帝国时代。这个时代,中原、长江等汉人居住区已经更加合为一体,皇帝要做的更多的是将边缘地带一一整合进入中央帝国。
  如果没有元朝和清朝,中国的国土面积将缩小一半以上。元朝是划定中国新疆界的开始,可以说,元帝国当年征服过的地方,大部分现在都还保留在中国之内,元帝国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永久性地成了外国。越南和云南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在宋朝时都不属于中国本土,但由于蒙古人征服了大理,使得云南彻底并入了中国版图。而越南由于击败了蒙古人,永久性地成了外国。
  清朝虽然是靠击败李自成取代明朝而占据了中原,但它获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是靠和当时另一个霸主准噶尔人竞争而赢得的。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节点,如果准噶尔人获胜,中国将是一个小得多的国家,但清朝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元化的庞大遗产。
  本书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的详细演化过程,探讨每一个时代的军事关键点,寻找那些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秘密。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中央王朝如何成长,直到成为现在中国的模样。
  本书与传统的军事史书有两大区别:
  第一,本书既不探讨三十六计,也不强调民心可用,而是从技术化的角度出发,聚焦于最不易变的地理因素,旁及其他,来叙述中国两千年的军事战略演化史。这样做,是想让读者在读历史时,不光是看热闹,而是知道每一场战争背后的逻辑所在。只有了解了客观的历史,才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二,阅读本书,实际上是理解中国地理的一个过程,从关中出发,直到新疆、西藏,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更加理解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悲喜剧,并在谈论中国现状时,也更能理解它的演化和逻辑所在。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郭建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之一,总觉得他是个奇人和孤例。他为人的纯净善良、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独身探索险地的勇气,和巨大的阅读量、把握历史的大气、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的成熟,融合在一起。他写的书我都喜欢读。
  ——林达 作家
  免费在线读
  所有战争都是典型的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所失。由于战争的损耗,即便所得的一方,也要遭受巨大损失。在整体上,战争对整个人类造成的是破坏和伤痛。人类不得不通过战争重新分配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博弈。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战争有且只有一个好处:将国家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市场。在这里,国家统一只是手段,市场统一才是人类的福祉。
  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认知大都来自那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进入战略的只有地利。所谓天时,更多是战术层面把握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人和也并非是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只有地理是长久不变的,如果论山脉,从人类出现后就基本上没有变化;如果说水体,在几十年里也是相对固定的。
  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军事战略家,首先是一个精通地理的人。当刘邦进入咸阳时,萧何首先想到的是进入秦宫室将天下图籍搜走,就是为了了解地理关隘的所在,为后来的楚汉战争指明了战略方向。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著名,在于他率先将南方的地理纳入战略考量,制订了从南方如何反制北方,甚至统一北方的战略。在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从关中和中原出发,才能获得天下,诸葛亮的策略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却极大地丰富了南方战略,使得他之后的军事家都必须在他的基础上重新制订全国战略。
  本书所考察的,就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军事战略,并试图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因素。
  中国的军事战略演化可以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以及以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帝国时代。
  本书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的详细演化过程,探讨每一个时代的军事关键点,寻找那些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秘密。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中央王朝如何成长,直到成为现在中国的模样。
  本书与传统的军事史书有两大区别:
  第一,本书既不探讨三十六计,也不强调民心可用,而是从技术化的角度出发,聚焦于最不易变的地理因素,旁及其他,来叙述中国两千年的军事战略演化史。这样做,是想让读者在读历史时,不光是看热闹,而是知道每一场战争背后的逻辑所在。只有了解了客观的历史,才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二,阅读本书,实际上是理解中国地理的一个过程,从关中出发,直到新疆、西藏,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更加理解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悲喜剧,并在谈论中国现状时,也更能理解它的演化和逻辑所在。
  在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中,地理是讨论战争问题的基础。本书的目的,就是抛弃掉那些主观的成分,讨论中国的地理在历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每次战争的具体逻辑,引导读者了解战争背后的客观事实。
  我们常说,在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误,就像蒙古人的奇袭,最终却毁于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这就是人和因素。
  但人们对这句话过于迷信,就容易产生反作用,过分地去强调人和,而忽略了战争中更多的客观因素。把战争理解为一种情绪的鼓动,或者精神式传销,只要有了士气,一切都迎刃而解,至于其余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不需要深究。
  实际上,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基础的要素就是地理。
  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他因素都是变化的,只有地理是相对固定的。天时是不固定的,虽然季节有规律,但天气每天都在变。所谓人和,也充满了偶然性,不容易把握。只有山川是近乎静止的,只要掌握了地理规律,就可以计划一场战争,至于人和、天时,都是在根据地理制订了作战计划之后,才去考虑的因素。
  但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是逐渐升级的。比如,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华夏民族的征服从三代时期的陕西、河南开始,地图逐渐打开,到了战国,加入了华北、四川、西北,再到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也进入了古人的视野。至于长江成为战争中的一极,已经是三国时期的事了。宋元时期,西南、东北也进入了战争考量,现代的疆域才逐渐形成。
  在每一个时代,地理规模的不同,导致地理特征也有区别。而这些地理特征,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总而言之,地理不见得是决定因素,却是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
  本书试图分析的,不是人们早已经翻烂了的《孙子兵法》,而是利用具体的战争,引导人们熟悉中国的战争地理,理解在秦汉时期为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什么那么高瞻远瞩,南北朝时期的长江争夺战,安史之乱的睢阳坚守,这些战争之所以如此发生,其背后的逻辑都在于地理所带来的大战略。
  写作时,许多访问时的场景总是在眼前闪现,其中最难忘的有三个。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我走访燕国故地时,看到的满地古代战士的头颅。
  在河北省易县,这里是著名的燕下都所在。县城之南,当年的都城还有迹可循。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燕下都南面的几座高大土冢。这些土冢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旁边,两千多年来没有人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土冢之下一共埋藏着数万颗人类的头颅。
  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利用战败者的头颅垒金字塔的传统,这些金字塔有一个名字:京观。河北易县的土冢可能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京观。这些人头属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不幸的是,当我来到现场,却发现这些土冢都遭到了盗掘。在土冢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人类头骨碎片,大部分都碎了,但很多还能看出来圆圆的形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碎片都变成了软绵绵的一团,用手一碰就会粉碎。随着被盗掘,保存两千年的遗迹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唯一能够长久保留的是人类的牙齿。在现场还散布着大量的牙齿,它们依然坚硬,混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简陋的陶片。除了陶片、牙齿和碎骨,没有别的,大概战败者的人头墩中不会陪葬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盗墓者而言,最没用的物品也许就是人类本身。一个箭头、一把剑,甚至一个陶片都比一具骨骸更有价值。人头骨与牙齿被掘出后随即扔在了地上,任由消失。对于考古工作者,数量庞大的骨头也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只是采集了几个样本,剩下的就任它自生自灭了。
  感慨万千的我随手捡了一把牙齿,从磨损程度看,它来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战争中死去,被当作战利品埋葬在这里。
  第二个场景发生在另一座古战场。
  当我到达山西汾河岸边的玉壁古城遗址时,在一片黄土台地上,当地人指给我一个叫作万人坑的地方。
  玉壁古城是中国保留比较完整、没有受到过多扰动的古城,这座城市专门为了打仗而建。当年东西魏的战争中,西魏为了封锁东魏的汾河进攻路线,在汾河南岸的台地上修建了玉壁城。当东西魏战争结束,玉壁也就慢慢荒废了。由于没有人类大规模居住,才保留到了现在。
  从地貌上看,玉壁城如同是一座天然的巨大平台,高高耸立着,它三面是悬崖,只有一面较为平坦,守军在这一面修建了城墙进行防卫。在城市内,还能看到当年攻城者挖掘的地道痕迹。
  在断崖上,白色的人类、马匹的尸骨、牙齿俯首可拾。
  所谓万人坑,实际上是在悬崖上一个密布着人类骨骸的地层。人骨之密集,令人产生毛骨悚然之感。
  在悬崖之下,也散布着许多脱落的人骨。随着悬崖的剥蚀,崖下的人骨竟然也铺了一层。可能是由于年代短了一半,且气候更加干燥,这些属于一千多年前东西魏大战时西魏将士的遗骨保存情况要比燕国京观的骨殖更加硬实。
  最后一个场景在宁夏固原的好水川战场。这个新发现的古战场属于北宋与西夏战争时期。
  战场在一座红色的小山坡侧面,同样由于地处偏僻,在近千年后,战场几乎还保持着刚刚打完仗之后的原貌。唯一的不同是,当年裸露在外的将士尸骨都被岁月埋在了浅浅的地下,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它们。
  在一个断层处,我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瓦罐,看上去像是士兵们煮粥用的。在瓦罐里竟然还有许多非常轻的黑色物质,经过辨认,应该是小米粥干掉、炭化之后的痕迹。也许在那天,北宋的士兵刚刚做好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瓦罐里的粥不知道放了多久,慢慢变干、炭化,被浮土埋没。瓦罐在土下埋了很久才破碎,当我发现时,虽然碎成了几块,却并没有零落,仍然可以拼得严丝合缝。
  在瓦罐的不远处,有一个人类的头盖骨。再远一点儿,断层里星星点点露出几片白色的痕迹。我用手轻轻一抠,发现竟然是人体的第一到第四块颈椎。它们必然属于一位北宋的士兵。
  这位士兵被杀后,就一直留在了原地,直到积土将他埋葬,又被风雨从土中剥出、散落。当我看到它们时,只剩下了四块脊椎,其余都不知去向。
  但战争就是人类的一部分,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野心家冒出来,希望通过战争来满足他的私欲。战争和税,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两种事物。和平时期,决定人类社会演化的最根本力量是经济和财政;到了混乱时期,决定演化的则是战争。
  如果要想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课题。
  我们谴责战争的残酷,却必须了解战争不会远去,做好理论上的准备,以免受人宰割。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