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账户 帮助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您是新用户
📚 图书
◆ 政法/财经/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政法军事  政经理论  管理  金融会计  当代中国  军事/武器  
◆ 哲学/宗教/社科
哲学  佛教  其它宗教  易经/数术/命理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心理学  成功励志  两性关系  
◆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习俗  世界历史  外国文化习俗  文物考古  
◆ 传记
中国人物  外国人物  
◆ 文学/小说
古典文学古籍  世界文学  文集散文/文学  现代小说  武侠小说  诗歌  
◆ 医学保健
保健养生  各种疾病  基础医学  营养药物  饮食疗法  
◆ 中医TCM
中医教材  中医习题备考  中医理论  中药方剂  医案经验集  针灸  按摩推拿  工具书挂图  TCM in English  
◆ 英语/外语学习
英语教材  口语听力  语法  翻译  英汉读物  其它语言  TOEFL雅思GRE  
◆ 汉语学习Chinese Learning
汉语教材Textbook  口语听力  语法  阅读写作  HSK汉语水平考试  
◆ 工具书词典
英语工具书  汉语工具书  其它语言工具书  
◆ 生活/家庭用书/育儿
菜谱烹调  家庭用书  婚育家教  手工艺  收藏  花卉宠物  服装裁剪  
◆ 体育
太极拳  运动项目气功  武术  棋牌  
◆ 儿童/大陆中小学教材
幼儿学前  识字/语言/文学  科普  漫画/小儿书/卡片  美术手工  大陆教材  辅导工具书  挂图  
◆ 艺术/音乐/歌曲
绘画美术艺术  书法篆刻  乐器演奏  音乐  声乐  歌谱  电影舞蹈戏曲  摄影  建筑  
◆ 旅游/地图/地理
中国旅游  外国旅游  各地地图/地理  
◆ 计算机/网络
办公软件  基础知识  硬件  程序设计  
📚 书画用品
◆ 纸墨笔砚/书画用品
宣纸  墨汁金墨彩色墨  毛笔  砚台  国画颜料  书画毛毡  镇尺  笔架笔帘  印泥  墨条  篆刻用品  
📚 文具
◆ 文具
文房四宝  田字格生字本  中性笔钢笔笔类  笔记本  水写布  文具  风水用品  
📚 健康
◆ 健康/按摩/艾灸
艾灸用品  按摩用品  针灸模型  拔罐器  
📚 棋牌
◆ 棋牌/麻将/游戏/生活用品
棋牌  麻将牌  魔方  游戏  运动用品  十字绣  
本书详细内容
书名 道德经—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 春秋)老子 著 ; 陈默 译注 知书达礼 出品
出版日期 2015-03-01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号
(13位)
9787538693003
ISBN号
(10位)
7538693009
开本 32
页数  
装帧 平装
定价(C$) 15.4
约合(US$) 12.17
[ 内容简介 ]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做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
  
  目  录
  一章 论道
  
  “道”与“名” 002
  
  “有”和“无” 003
  
  众妙之门 004
  
  二章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006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010
  
  虚心实腹 012
  
  四章 道冲
  
  和光同尘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虚执中 016
  
  六章 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 019
  
  七章 天长地久
  
  以退为进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修身养性 030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以无为用 033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为腹不为目 036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皆惊 040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参玄悟道 043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046
  
  濯足浊流 048
  
  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050
  
  十七章 不知有之
  
  相处之道 052
  
  十八章 大道废
  
  仁义智慧 055
  
  十九章 绝圣弃智
  
  内圣外王 057
  
  二十章 唯之与阿
  
  圣凡有别 061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064
  
  二十二章 曲则全
  
  圣人抱一 067
  
  全而归之 069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因果变灭 070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道体自然 073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天地之母 075
  
  道法自然 077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不离根本 078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不着痕迹 082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复归于朴 085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圣人无为 088
  
  去奢去泰 089
  
  三十章 以道佐人
  
  大军之后 092
  
  物壮则老 092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不战而胜 095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知止不殆 097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自强 100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蕴万物 102
  
  三十五章 天地万象
  
  执象而求 105
  
  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108
  
  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 111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德仁义礼 115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一以贯之 118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 120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道隐无名 123
  
  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127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无为之益 129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 132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为天下正 135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祸患起于多欲 137
  
  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行而知 140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与“求道” 142
  
  无事能取天下 143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诚善为本 146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死之间 149
  
  把握自我 149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生而不有 152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宇宙之源 156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唯施是畏 158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以身观身 161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 164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修养之道 166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清静无为 169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无为之治 172
  
  祸福相倚 173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长生久视 175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两不相伤 178
  
  六十一章 泱泱大国
  
  低处可以成海 182
  
  大小相处之道 183
  
  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185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图难于易 188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防微杜渐 191
  
  慎终如始 192
  
  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不为智巧 194
  
  
  
  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海纳百川 197
  
  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200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不争之德 202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以退为进 205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知易行难 207
  
  被褐怀玉 208
  
  七十一章 知不知
  
  反躬自省 210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不压不厌 213
  
  自知自爱 214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利害相关 216
  
  天网恢恢 217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生死予夺 219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何以为生 222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刚柔相济 225
  
  
  
  七十七章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228
  
  七十八章 柔弱于水
  
  以柔克刚 231
  
  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不求至善尽美 233
  
  八十章 小国寡民
  
  老死不相往来 235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为而不争 238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于春秋后期。所著《道德经》凡五千言,谈玄说妙,可谓文简意丰,涵盖古今。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可以修养身心,处世治国。可藏可守,可仕可隐。
  
  几千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不乏其人。较早的有韩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经》。通行本中,以汉代王弼注本为最佳。而综合各家所长,详尽阐述老子之理的,却不多见。
  
  秦汉以前,记载文字多用竹简木片,也有写在帛书上的。因为竹简木片存放、搬迁容易造成断裂,甚至遗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难保持原貌。不过,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经》,得到了较好整理,流传几千年,章节衔接紧凑、脉络分明,全书贯通绵延不辍。
  
  《道德经》也称《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为上篇,从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经为下篇,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骑牛出函谷关西去,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他最后到了何方,可以说是一个万古之谜。据文献资料记载,说他往西度过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最后不知所终。是往中东或印度去了?这是万古之谜,没有确切答案。
  
  天地、圣贤、众生,纷纭错杂。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要想解放人类,须先解放人的心灵,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唐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家开始兴盛,道教也成了国教。《老子》一书,成为道教三经之首,即《道德经》、《南华经》(《庄子》)与《冲虚经》(《列子》)。
  
  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三家中,佛家偏重于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学为旨要,偏重于入世。道家则在出世、入世之间,两者灵活变通。理解了这个精神,可以更好地发挥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边,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南华经》。其中论辩之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乃至修身处世之道等,都有所进一步阐发。
  
  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老庄之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评之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认为道家思想包罗众多,精细玄妙,涵盖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老子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庄子因为发扬了道家思想,和老子并称“老庄”。老庄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与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一书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以“道”解释万物的演变,认为客观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一章中所说的“道”,可以说是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一个“道”字,可以说涵盖了中国的种种哲学和宗教观念。
  
  本书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解读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结合它本取长补短。注释力求详尽,译文则尽量保持朴实,直译意译结合。力求能使人们读有所获,读有所思,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启迪,以领略《道德经》的大旨意趣。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尼采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免费在线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之源,引申为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说出、讲述的意思。名可名: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无名: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有名: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万物之母:万物之源。母,根源。妙:微妙。徼(jiǎo):边际、端倪。谓:称。玄:玄妙深远。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道”与“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讲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才改为“常”,延续至今。所以,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千古以来,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究为何物,关联到全书主旨,然而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准确定义。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所以,以言语来讲述“道”,并不能说明“道”的本质。事实上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个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着最终、唯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这个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却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名”不能称为“名”。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但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它的含义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代王充也认为“道”是唯物的。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佛学传入中国后,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有”和“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有名,宇宙万物产生之初的称呼。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常无”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玄妙。从“常有”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边际。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成的状况。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万物出现。
  
  “有”和“无”,是理解老子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对“道”的具体称呼,表明“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说宇宙万物无中生有,繁衍万千。那么,无中何以生有?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宗教来说,宇宙是由神所创造的。而佛家则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两者互变,万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接近。这也是佛学进入中国后,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的原因。几千年来,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间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便是真理也会与时俱进。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为了寻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说的“道”,是承载“有无”的母体,是一个平台。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名”,有无相生,绵延不断,衍生出了纷繁世界,气象万千。
  
  
  
  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古汉语“玄”常写作“元”。同样是为了避讳,因此古书常“玄”、“元”混用。
  
  “玄”是象形字,本指细微之物,渺不可见。从篆书字形上看,如环环相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万物皆有来源,追根究底只能从“无”开始。从“无”中领悟道之玄妙;从“有”中体会道之端倪。有无共存,源同而名异,玄妙深远。“道”是众妙之门,是窥察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的途径。
  
  “常无”,即常常保持虚静,虚静则容易感知万物。这也是一个人是否灵巧机智的关键。很多内心恬淡虚无的人常能觉察到吉凶之事的端绪。充分认识事物,还要观察万物的现象。揣摩万物之本性,由此了解其派生。就会“不思而得谓之圣”。
  
  既然有无相生,两者同源共存。那么,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该如何区分呢?便叫作“玄”。这“玄”,永无穷尽之时,所以说,“玄之又玄”。空无之后还是空无,玄妙之中还有玄妙。由此观察“道”的本体和作用。
  
  万物不论有无,都由“道”衍生,只是名称不同,可以说是玄妙幽深。所以,“道”的玄妙不可穷究,至远难察至深难测。天地有此而生万物。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无形无状,无可端倪。玄妙而又玄妙,成为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
  
  
  
  
  
  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恶已:就显出了丑。斯,就,则。已,句末语气词,表肯定。相生:相互依存。相成:相反相成。相形:相互比较。相倾:对应而存。倾,依靠。相和:相互应和。相随:相互跟随。无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言:不用言辞,不用政令。不辞:不为始。有:占有。恃:自恃。居:居功。是以不去:以是不去。去,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所以,有无对立而生,难易相反相成,长短对比而显,高低对照而存,音声相谐而和,前后相随而至。这是宇宙万物永恒之道。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众生。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孕育万物而不自恃,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难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也就有了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美与善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境界。中国上古文化指导人生的哲学思想是要求人们的言行达于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点,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之中,可窥一斑。然而,美与善不可刻意追求,更不可拿它标榜。有了执着之念,就远离了本体。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所以,有和无,在对立统一中产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短通过比较才能显形。高低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音乐和声音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跟随。这就是自然永恒之道。
  
  “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是指各种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相互对立之时又相互依赖和补充。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善于加以运用。
  
  比如难易相成。做事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循序渐进,难事也就容易解决了。图难于易是成功的要诀。对于困难的事,要学会用简单的思维去考虑,用简单的方式去处理。不仅难易相成,高低也是相倾。“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名高位显,难免有不虞之誉。爬得越高,摔得也会越重。天地万物,总是纠结在一起,不可断然分开,人事也是如此。谈“高”,不能没有“低”;谈“长”,不能没有“短”。这就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功成不居
  
  老子提出上面的一系列对应关系,说明了事物之间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比如,没有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就要不偏执于一端,不去刻意追求,任意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因为顺应形势,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成。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规律办事。重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不言之教,指身体力行,以此使人们得到同化。
  
  圣人,指有道的人。道家所说的圣人,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抛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以“虚静”、“不争”为理想,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合一。儒家所说的“圣人”,则指道德修养有成,克制欲望即自然的人性,一切遵循礼法的人。所以,本书中的“圣人”,指有“道”的人,要注意其内涵。
  
  “无为”,并非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违背本性、束缚心灵的事,比如礼制,比如名利,都违反了自然人性,会使人异化。因此,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顺任自然而为。“无为”是老子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其哲学观,涵盖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不强制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不发布违背自然的政令。“圣人”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改造和社会发展。在这里,老子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这是“无为而治”积极的一面。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地万物的兴起,并不是有什么主宰力量,而是通过“道”的运作。生养万物并不为己,更不自恃有功。正因如此,人们才推崇自然的伟大。所以,有智慧的人效法自然,不计名利,功成不居,秉承“道”生养万物之精神,效法天地存心而为人处事。当一种新生事物兴起时,不去占有它,干扰它。封建专制社会几千年,民众贫弱的原因就是政府干预过多,不断对人民进行压榨和盘剥。圣人之道,不争不求,而人尽其才。刻意用力乃至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志,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尽管对于“道”的内涵,众说纷纭。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则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得到一致肯定。宇宙万物从产生到消亡,无时不处在运动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万事万物的存在,总是以自身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

1. 语文一年级上册
2. 言出法随
3.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4. 九宫格
5. 黄冈小状元·作业本 一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6. 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7.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8. 中药学习题集—新世纪规划习题集
9. 跟我学汉语 1 学生用书 - LEARN CHINESE WITH ME VOL.1 STUDENT'
10. 我在加拿大有一个小园子
11. 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 实践100问
12. 中国画颜料 马利牌5ml 12色Marie Chinese Painting Color Tubes Pigment Water Color
13.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14. 快乐汉语 第一册 Kuaile Hanyu Student's Book 1
更多...
  购物车 | 我的账户 | 帮助 | 安全保证 | 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 2005-2024, 北美温哥华北京书店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